邓高如将军是我的老领导,战旗报社工作期间的社长,亦师亦友,是典型的学者型领导,儒雅博学,才华横溢,著作超过体重
邓高如将军是我的老领导,战旗报社工作期间的社长,亦师亦友,是典型的学者型领导,儒雅博学,才华横溢,著作超过体重。我读过不少他的书,最近“兵言”公众号成系列刊出他的散文,再细细品味,又有一些新的感悟,感受最深最直接的,是邓社长的散文之“五有”。
搞新闻的人,都善于讲故事。找故事、写故事、讲故事,也是记者编辑的基本功。没有故事,新闻就没有血肉,鲜活不起来。习主席也在许多场合强调,搞好国际传播,要讲好中国故事,并且经常带头在国际上讲故事。
人们之所以爱听故事,或许出于人的本性。犹太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谈到,10万年前,智人之所以能够战胜其他人类和动物,突然崛起为地球上的最主要物种,统治地球至今,就是因为智人学会了讲故事。比如,在3万年前就能够造出人面狮身的图腾,通过神的故事,号召各地不相识的智人团结起来一起干事。这一基因也许保留遗传了下来,人类从婴幼儿开始,就对故事喜兹不倦,讲故事是每个妈妈睡前的保留节目。
记叙散文离不开人和事,就得有故事。邓社长就是个有故事的人,爱讲故事,也善讲故事。他散文里的故事引人注目,让人入迷,甚至一看标题就让人爱不释卷,一口气读下来意犹未尽,就像听到院子里在唱戏,非得推开门进去看个究竟。
邓社长笔下的邓老太爷、探子屠生这些人物,就是通过一个接一个生动的故事,来展示一个丰满生动的人物。像屠生,通过来信销售土特产、倒卖生猪、订购桑叶几个故事,把改革之初一个农村经济探子形象刻画出来。文章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评论的话,但对一个人的评论已经完全到位了。这是写人的高招人生哲思录经典语录,记者职业特点也是这样,写新闻是多记录少评论,但我的意见倾向悄悄表达了。
也许由于我父亲曾是一家国有企业老总,而这个企业主打产品就是酒,我对邓老太爷的一个故事印象非常深刻。邓社长在写父亲邓老太爷的消费观时,讲到邓老太爷年轻时去卖酒,剩下的酒背回家时,不小心打碎了酒坛,看到粮食酿的酒白花花地流走,邓老太爷实在太心疼了,趴在沟里喝进肚里哲理作文800字,减少浪费,结果醉得不省人事。一个笑话式的故事,让一个节俭的邓老太爷跃然纸上,还需要评论吗?
讲故事只是散文的基础,如果仅仅就事论事讲故事,顶多算个故事大王。故事必须有思想,有思想才有灵魂,有灵魂才有生命力。我们常说,散文是形散神不散,这里的“神”主要是指思想、灵魂哲理作文800字。不管是借物言志,还是借景抒情,最终要表达的是作者的思想。
佛教讲究觉悟、悟道,道是靠自己悟出来的,不是师傅教出来的。正如邓社长在《得道前后》一文中所说,功是练出来的,禅是参出来的,道是悟出来的。散文入门简单,人人都可上手,小学生也能写出一篇好散文,但要成为散文家美文800字,就得悟道,没有一定的阅历和不行,道行深浅直接体现散文水平高低。
思想是有境界层次的。梁漱溟讲求学有八层境界,从形成主见、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融会贯通、知不足,到以简御繁、运用自如、一览众山小、通透。对作家而言,就是悟道的过程,能悟到几层,决定了文章的高度。
作家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思想家人生的哲理、哲学家,文字只是工具而已。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数千年以来要悟的道,当然也是作家们要悟的道。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官职走出书斋人生哲思录经典语录,开始文化苦旅,去寻找文化人足迹,参悟历史的沧桑、人生的真谛、文化的灵魂,或许就是出于这样一个人生目的。
邓社长善悟,散文蕴藏着人生的深邃思考,从“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悟出了垂钓者入世的人生态度——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贫贱不移之美好品德;从商人用“雅电”兜售音响的宏论,悟出“雅人深致”“雅人奢致”的时代的悲哀、民族的悲哀。
《得道前后》或许就是他人生悟道的历程,经历一番苦禅,达到“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的境地。“大道至简,素心即道。清心可也,也可心清!”这是邓社长悟出的道,也是他的性格品质。
对读者来说,通过邓社长的散文仅仅看到故事哲理作文800字,看山就山,看水是水,你顶多算是一个好的小学生,走进他的世界还有一段路程。如果读完散文,你把书本一合,往后朝椅子上一仰,闭眼一想,在精神层面上的见解独到原来如此意境深远,那么恭喜你,读懂了。
学过军事地形学的人都知道,在大山里不知道往哪儿走,那就要爬上一棵树,或者登上一座山,看看走过的路,这样才容易找准所处的站位,找到要走的方向。学上常讲的,要找准历史定位,大概就是这意思。金一南也讲过类似的话,不知道要往哪走,你就去看看历史。
看历史有不同的高度,有人站在树上山上,有人坐在飞机上,也有人站在卫星的高度人生哲思录经典语录,只有站得更高,跨度更长,历史脉络才看得更清。如果当下迷雾重重看不清,那是因为站得不够高。
散文来自于历史,也承载了历史。历史上有过不少不朽的散文篇章,像《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桃花源记》《滕王阁序》……中华五千年文化绵绵不绝,散文功不可没。要写好散文,不能不读点历史。散文中历史文化的含量,体现了文章的纵深度。
邓社长的散文中,历史典故、历史背景、历史词句,信手拈来,十分精彩。看似写历史,实则写当下;看似问过往,实则问未来。像王安石巧辨三峡水,《红楼梦》中的“冷香丸”,还有像“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句,恰到好处地点缀,顿时拉长了文章的时空。邓社长在《花也灼灼,果也夭夭》一文中,就连赏花品果,也不忘它的多种养份、丰富内涵、历史文脉,文章自然就别具一格。有的历史的纵深,文章廖廖数语却能行云流水,驾驭时局,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是一门美学,不仅在语言表达上清新隽永、生动活泼,而且讲究立意美、构思美、内容美、语言美,要让人读完后,如一杯醇香美酒下肚,回味无穷。散文如果不去追求美,就如同某些机关的“八股文”,一帮“秀才”给领导推的材料,领导自己都不爱看,还能期望别人听进去?散文不打扮,吸引不了人,也感染不了人。
邓社长的散文语言非常美。“更阑静,夜色哀,月明如水浸楼台”“梨花落,杏花开,梦绕长安十二街”,韵律非常优美。在陕西一处游玩时,邓社长听同行的人念一副对联,听出楹联音韵不对,就断定念反了,结果发现是上下联挂反了。这体现了很深的文字修养美文800字。
邓社长爱看戏,如他所说:“花果乃尤物,戏剧甚爱之,那么,诗词歌赋则更是将它视为宠儿,难舍难分了。”文中包含大量戏剧化元素,使文章的语言如戏剧一样,好看,好听,入迷。“满树桃花红似锦人生的哲理,桃红又是一年春。人面桃花常相映,桃花林内有吾村。那缓缓的溪水明如镜,正好洗我花衣裙……”这是川剧《桃花村》里的一段唱词,将一个窈窕淑女姚小春呈现眼前,让人联想翩翩。
邓社长对美有自己的理解:只要我们感到美在眼前,美在心里,进而能让我们在美中享受,在美中休息,在美中产生生命的热能,生活的动力,情操的升华,创造的勇气,工作的乐趣,等等,这种美,我们就大胆地接受。
心中有美,文章才能写得美。在《冻桐花》一文中,邓社长就连农民将桐花入粪坑泡肥,都写出了“黛玉葬花”的美感。
办报纸,首要的问题是要搞清办给谁看。写散文也一样,给谁看是首要的问题。说大一点,是作者立场问题;说小一点,是作者情怀问题。不管是毛主席在1942年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还是习主席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都清楚地讲明了这个问题——我们是党的文艺工作者,是人民的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人民是我们的读者,也是我们的评论员。
邓社长在《鸟鸣啾啾》一文中也谈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没有这一点情怀,没资格做人民的作家。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美食在民间。每次从北京回成都,都为给亲戚朋友带点什么土特产而发愁。北京的特产,无非就是甜点糕点,所谓宫廷传出来的珍品,做得十分精致,可到了故宫门外,就不受百姓待见,加上现在“三高”的人又多,更少有人尝了,送给家人,其命运归宿往往跟中秋的月饼相仿。不见我们川渝的火锅串串,从公司白领到民工大哥,撸起袖子,配几瓶啤酒,安逸得板。
文章要成为民间美食,作家就得走出深宅,源泉在百姓,价值也在百姓。邓社长笔下没有大人物,记的是些平常事人生的哲理,甚至有些土得掉渣,却能深深触动读者的心,因为他是写给百姓看的。《买票》《探子屠生》《牛儿哞哞》《西充有机农业记》,写的都是农民兄弟的事,没当过农民,没有农民情怀,写不出这么好的文章。
邓社长《家住平房》这篇文章,几年前在网上读到,就把它下载到电脑上存了起来美文800字,因为描绘了我们一代军人一个美好的记忆,简朴的平房,温馨的小园,家人一般的战友,存贮了太多太浓的乡愁。如今看到邓社长的系列文章,又牵起我对战旗报社的怀念。
王毅,著名军旅作家、诗人、文化访谈名家,笔名水玉、王笑。国防大学法学硕士,管理哲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九届高研班学员,《旭说军事》军事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文化软实力”课题组主要成员。已创作长诗《英雄中国》《伟大的庆典》《三块铜板的温度》,文集《水玉小集》6卷,专访《我问》《你是我的战旗》,理论研究作品《军人行为管理学》《木兰兵棋》《破解民企DNA——中国企业软实力建设》《培育联合文化——中队走向世界一流军队的战略选择》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