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在许多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或者说类似的故事,说一个小女孩为没有漂亮鞋子穿而烦恼,她的妈妈便叫她去看街拐角处的一个人
原来在许多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或者说类似的故事,说一个小女孩为没有漂亮鞋子穿而烦恼,她的妈妈便叫她去看街拐角处的一个人。小女孩于是兴冲冲地去了,可是当她看到那个人时,她惊呆了,那个人下面裤管竟然空荡荡的,没有了双腿。这个故事寓意是说,你拥有的应该庆幸满足了,是应该感到幸福了。
当年我初看这个故事时,也曾被震动过,并觉得十分富有人生哲理。但现在想来,觉得并不是那回事。小女孩的母亲正在给她灌输一种错误的幸福观念。她不应该让小女孩去感受,别人的残疾绝不能成为自己幸福的来源,也绝不能用别人的不健全而衬托出自己的幸福。这种幸福感是很要不得的。可惜,中国却有太多类似的事情,类似的母亲,类似的教育——那就是,幸福感是比较出来的,只有成功了才会幸福。这种幸福感的来源,已变成根深蒂固的观念,深深扎根于国人心中,变成了无意识。
说说我们的父母吧,是不是从小时候就开始教育你,要求你出人头地,考上好中学好大学人生经典哲理语录,找份好工作,超过你的同龄人,那样你才会幸福?是不是曾指着擦鞋的阿姨说人生经典哲理语录,以后不努力读书,就会像她们那样地活着?说说我们的老师吧,是不是时刻都在提醒你,要努力学习,考上一个好学校?是不是时刻鞭策你要做社会精英,做未来的栋梁人物?说说我们的社会吧,是不是时刻都在营造一种成功人物光芒四射的氛围?是不是时刻都在鼓吹人们拥有更多的财富才算成功,才会幸福?……
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鞭策我们,压迫我们,要我们追求成功人生,几乎已没有人提起,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幸福人生。功利化的社会,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是社会等级化,幸福比较化。且不说当今成功的标准是不是准确,单说这种通过比较谁更成功来获得幸福,就是一种十分畸形的幸福观。
应该说,通过这种比较而获取幸福感的历史是长久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出人头地的说法,谁家出了个状元,那一下子就翻了身了,功利带来了全家幸福。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似乎也没有人对幸福感的来源做过认真的关注,所谓忆苦思甜,也不过是通过比较解放前与解放后的变化,使人们感到幸福,没有真正关注到人的需求。
这样比较出来的幸福感,反过来就使中国人的幸福走上了一条畸形的道路,最终通过谁的地位高谁的财富多的比较,来决定谁更幸福。这样的结果是,普通老百姓固然感到不幸福,富裕起来的人们,也并没有多大幸福感,因为只要有比较存在,就难以幸福起来励人生哲理。反而造成社会对不少职业的歧视,比如农民、擦鞋匠,在人们心中,很难有人把这样的职业与其他职业平等地摆在一起。
也难怪12月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2011年《社会蓝皮书》,——社会蓝皮书对全国286个城市的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在校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5%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医生励人生哲理、律师、记者等专业人员;15%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另有15%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教师;选择让孩子当政府官员的占11.6%;而选择让孩子成为工人、农民的家长仅为1.2%。
希望孩子成为工人、农民的家长如此之少,与家长们认为工人、农民不是成功人士不无关联。在家长们心中,他们以他们为标准,早早地约束了孩子,朝着他们设定的目标前行。他们认为社会地位高的收入多的工作轻松的职业,一定会给孩子带来幸福。可他们有谁认真想过孩子的想法?我估计有不少家长,听到孩子想要做一个卡车司机,一个擦鞋匠,一个农民,说不定就会一个大巴掌抽过去,至少心中会认为孩子没出息。他们是肯定爱孩子的,可是,中国的大多数家长,并不了解爱的含义。或者说励人生哲理,他们要一个成功的孩子,而不是一个幸福的孩子人生经典哲理语录。
曾看过一篇文章说,在美国,当父母亲听到孩子要去做一个卡车司机时,父母会非常高兴,因为会觉得,我的孩子有梦想啊,有自己的人生选择。他们会鼓励孩子去做他们喜欢的事。很多年后,他们的孩子果然做上了卡车司机,并做得特别开心。他们给了孩子一个幸福的人生。在美国,无论做哪种职业,总统也好,卡车司机也好,擦鞋匠也好,都得到人们足够的尊重,并不会认为他们职业高贵还是低贱,不会认为擦鞋的就是低贱的。显然,真正的幸福感,来源于人自身天性的兴趣,来源于人自身身心的舒展,来自于人自身个体需求的真正满足,绝不是通过外界的比较就能得来的。
比较得来幸福感,只会让社会浮躁功利化。当我们都在追逐功利而获取幸福时,幸福已远离我们而去,最后只剩下功利化的社会、梯次分明的职业等级、物欲横流的现实和日益冷漠的人心。这是不是中国人的一种悲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