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美文短篇摘抄美文 文学 诗歌

  • 2023-07-28
  • John Dowson

  新年伊始,笔者有幸拜读了多年师友李雅君先生的散文集《格桑花开》,本书由人民出版社于2020年6月出版,封面借鉴传统绘画艺术风格,采用黄黑白三色,装帧风格古朴、清秀、典雅

鸡汤美文短篇摘抄美文 文学 诗歌

  新年伊始,笔者有幸拜读了多年师友李雅君先生的散文集《格桑花开》,本书由人民出版社于2020年6月出版,封面借鉴传统绘画艺术风格,采用黄黑白三色,装帧风格古朴、清秀、典雅。本书地域特色鲜明,时代感强烈,饱含着作者对国家、民族、亲友的挚爱情怀。它兼具历史真实、社会风云、诗意美感,此三者既各自独立,又交相辉映,共同织绘出了立体浮雕式的瑰丽文学画卷。

  李雅君先生并非职业作家,她19岁在家乡黑龙江省宁安县的兴隆中心小学当了2年民办教师,1979年大学毕业后进藏,曾在教育厅、高校以及新闻出版部门担任主要领导。此前,她的著述多以深度关注与研究高等教育理论与应用见长,其文学才华在其夫妻二量未公开发表的“两地书”中依稀可见。李雅君独特的职业生涯以及素养,为她的这本回忆性散文集奠定了创作基点美文 文学 诗歌,全书凝聚着具有强烈时代感的人生体验,可以看出她始终竭力践行着习总倡导的作家应当“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格桑花开》是李雅君先生深怀感恩之心,经历一次次灵魂洗礼和人生思想淬炼,在催动下完成的。她在当年的日记、笔记以及与丈夫朱凤相先生之间大量“两地书”的基础上,以个人社会工作线索为主,辅之以家庭感情线索,书写出了一朵朵鲜活生香的“格桑花”。她把个人对工作的体验、对生活的感悟、对青春的回眸与时代的风云际会融会贯通。从她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激荡出时代的百舸争流,诠释着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与互爱。

  《格桑花开》主要在高等教育与新闻出版层面,表现出我们国家从中央到地方,一直都非常关心的发展与繁荣,为此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内地对对口支援的方针政策,全方位坚定不移地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诸如1958年公学(2015年更名为民族大学)在陕西咸阳的创办,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内地十所院校为培养的大批定向生,自治区教师的社会地位在职称评定改革工作中的提高,藏医学院(2018年更名为藏医药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新闻出版事业的砥砺前行等。李雅君先生作为有“活档案”美誉的亲历者,她笔下这些叙述不是枯燥、抽象、繁琐的无序罗列鸡汤美文短篇摘抄,而是具备了一系列具体时间、地点、人物、数字、事件始末,以及个人的实践、体验和思想。因此这些弥足珍贵的记述,为未来人们认识那段史实,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因为是回忆,免不了时空距离感的存在,这规约了她个人臻于理性、成熟、深入的思考,转而带有一己之体温,文字深处,暗流涌动出充满酸甜苦辣、却又欲说还休的情感,呈现出了葆有精神家园意味的诗意和远方。

  汪曾祺先生认为好的散文一定要“有人物”,其论断虽然是针对小说家散文而言的,但用来衡量纪实性散文也非常妥当。《格桑花开》的魅力,也源自作者在时空腾跃转换中美文 文学 诗歌,为读者呈现了诸多包括她本人在内的一系列人物之独特、鲜活、丰富的个性与心理鸡汤美文短篇摘抄。书中有她自己初次进藏的艰难历险、唐古拉山推动巨石的洪荒之力、两地分居的苦恋与甜蜜、为藏医学走向世界的推介而参加第三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对北京中医药大学乔校长拍桌子的一时冲动、他们在拉萨的家成为“民院第二办事处”的温馨幸福等。这些文字貌似闲笔,实则不可或缺,它与富有自我牺牲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让读者感受到她们那一代进藏大学生,各自独特的成长历程,丰富多彩的人生追求,以及真实细腻的内心情感世界。

  《格桑花开》亦深情记录了三对在收获事业与爱情的大学生夫妻:第一对是作者和她夫君朱凤相先生,他们与女儿依宁组成的三口之家,各有其个性,李雅君先生坦诚、无私、泼辣、又不失对丈夫和女儿的柔情,朱凤相先生对事业虔诚、对爱情执着、对家庭有担当,女儿依宁幼小时的天真、风趣、孤苦,一一呼之欲出;第二对是在那曲三尺教坛默默耕耘一辈子的叶小元和蔡丽华夫妇,蔡丽华是作者的大学闺蜜,她多次因高原缺氧而晕倒在讲坛,但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其朴实美文 文学 诗歌、吃苦奉献的精神感人至深。她在一次高压锅意外爆炸中,不幸弄伤了手,在受伤的半个月里没有流过泪的她,却因听说做手术很可能会留下疤痕而哭了。她“不是为了伤,而是为了美”才落泪,最后在大家的劝说下美文 文学 诗歌,她才同意做手术。这些真实细节,把“一个风华正茂的东北姑娘,一朵盛开在雪域高原的格桑花”那极其丰富、矛盾、复杂的品格呈现得异常传神;第三对是次旺俊美与张廷芳夫妇美文 文学 诗歌,次旺俊美是北京师范大学的第一位藏族本科大学生,张廷芳是一位品学兼优又美丽的北京姑娘,她有“当代文成公主”之美誉。这对夫妇的经历在那个时代的大学生中特别具有代表性,他们两人恋爱、结婚、先后担任大学的校领导,是民族团结“最美格桑花”的践行者、守护者、奉献者。他们扎根,辛勤耕耘,爱情笃深,用青春和汗水,为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写下光辉一页。

  海德格尔说,美是真理的自行设入作品,真理在本真中显现,“老”们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平凡中凸显高尚。据不完全统计,《格桑花开》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上百位,这些人物兼有客观纪实性美文 文学 诗歌、独特鲜活性与诗意审美性。作者熟悉的诸多领导、同学、同事、朋友等人物,皆被作者在平凡的场景中凸显出高尚、无私、纯洁的品德。如青藏路上忠于职守的50多岁的四川老兵、被阿里人民赞誉为“活着的孔繁森”的老班长王惠生鸡汤美文短篇摘抄、对家人特别有爱心的司机白马贡桑、年近八旬而精神矍铄的德央老阿妈等。李雅君先生对他们的故事如数家珍,从记忆深处采撷吉光片羽,许多“老”的瞬间灵光一闪,表现出静穆中的高贵。

  《格桑花开》集文献、文学、文化价值于一体,它一方面弘扬时代奋斗精神,充满奋发有为的正能量。另一方面它又情意真切、挥洒自如、文采飞扬,唤醒当代读者去重温历史,悉心体认这一代人对的信仰。这是对“老”群体“献了青春献子孙”的热情讴歌。他们“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岁月镌刻出古朴、崇高、大写的诗意生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