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在国内享有良好声誉的杂志,人们提起它的名字,便会不由自主地牵触起内心深处的感怀和回忆——它就是《读者》
◎这是一本在国内享有良好声誉的杂志,人们提起它的名字,便会不由自主地牵触起内心深处的感怀和回忆——它就是《读者》。
◎创刊32年来,这本杂志不但成为许多人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也成为众多读者人生旅途中的知音。
“如果让我投票选出对中国普罗大众之人性影响最为正面且最大的刊物,我会毫不犹豫地投《读者》一票适合朗读的励志文章。自《读者》问世以来,我见证了她在以上方面的文化自觉和一贯恪守适合朗读的励志文章,令我心怀敬意。”这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在《读者》杂志创刊30周年时的一段寄语,说出了众多读者和作者的心声。
在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读者杂志社编委会主任彭长城眼中,《读者》深受欢迎,主要源自它对内容的坚守和执著。“大家觉得《读者》好看,首先是它的内容好。它传递出的思想、文化、观念,能让每个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得。有所得才会有人去买、去读。”
无论是《点一个太阳给你》等名篇,还是“送人玫瑰 手留余香”等名句,32年来,《读者》就像一位长者,给人以启迪和感悟。它又如一股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净化着人们的心灵,用爱心、正义、睿智和纯真充实着每一颗感恩的心。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君生我未生 我生君已老》的文章,初看时就感动得流下泪来。之后每次重读每日摘抄优美段落,依然会眼泪汪汪。”26岁的谭思嘉现在是一名手机报的编辑,细腻的她多年来一直对《读者》情有独钟。“一个人能用一生尽心尽力照顾另一个没有任何血缘的人,他们之间的情分珍贵难得。而《读者》能够一如既往地指引我们关注和珍惜亲情、友情、爱情,更是难能可贵。”每次翻阅《读者》见到感人的故事或有趣的科普短文时,谭思嘉都会剪下来收集,“同期杂志往往还会买上两本,一本剪辑,一本专门存留”。
“在当下社会,很多人需要心灵的慰藉、文化的提高、精神的提升,这是《读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与彭长城交流的过程中,“责任”这个词被他反复提及,“坚持人文关怀、文化关怀、情感关怀、成长关怀和社会关怀,低俗,是《读者》在内容‘取’、‘舍’上的重要标准。让人们真正地阅读,感受,产生共鸣,我们有责任把内容做到更好。”
秉承“博采中外每日摘抄优美段落、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办刊宗旨,奉行读者至上原则,《读者》的编辑们每天在收到的约2000封投稿中,在千百份报刊杂志中好中选优,力求把最精美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广大读者。《读者》文章里的主人公,不论是草根阶层的普通百姓还是影响历史的伟大人物,身上无不充满人格力量,闪耀着道德光芒。如今的《读者》,蕴藏着光荣和梦想,契合着大众的需求,传递着“正能量”,已成为国内少有的将精英文化和平民文化较完美融合的杂志。
在北京工作的李凤琴对《读者》的好印象,从10年前的高中时代起一直保留至今。“记得当时有一个‘神奇’的作者,叫‘佚名’。”她笑着告诉记者,“《读者》在学校是买不到的每日摘抄优美段落,还是语文老师自己订了一套,给我们传阅,意在提高作文水平。我们班当时有68个人,全班从靠左墙边或右墙边的第一位同学开始,‘一条龙’式传阅,轮一圈差不多要1个月时间。往往这一期还没有传完,下一期新杂志就到了。”
和李凤琴一样,很多人对《读者》的最初记忆都是建立在青葱般的学生时代。多年以后,它就像一位相识已久的老友,即便会因工作等原因不再常常相见,但偶尔一瞬一景的联想却又触及内心深处,种种感觉油然而生适合朗读的励志文章,万缕千丝的情绪连同记忆陈酿,久久回荡心头。
当下,虽然《读者》这位“老朋友”的月均发行量仍保持着优异成绩,但和所有报纸杂志一样,它一步步走到今天,受众群在发生变化,传播途径和发展环境也大不相同。一面是数字媒体的“逼宫”,一面是为数众多的热情读者,这样转型升级的挑战对《读者》而言,犹如一场冰与火的考验。
“你会看到《读者》一直办下去。”面对美国老牌杂志《读者文摘》母公司4年内第二次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彭长城不改坚定,“《读者》正在努力适应传播方式、读者消费习惯的变化,今年我们准备在数字阅读领域发力”。
不能和市场与时俱进,或利用新媒体的方式不够,是现在很多平面媒体面临的问题。“转型过程中,对原有的东西怎么保存,怎么使它从形式等各个方面更加精美,都是需要探索的问题。”彭长城说。如今《读者》电子版已投放苹果商城,很大一部分电子期刊订阅者来自国外。彭长城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数字阅读产品产生的利润构成比例较低,纸介阅读带来的效益较高,但“肯定会在这几年发生很大变化”。
除电子读物外,他们还准备针对日益趋多的有车一族开发声音图书馆、声音阅读室等。彭长城认为,一方面人们的消费方式在发生变化,但另一方面,消费方式的变化也为传统产业提供了新机遇,“这就要看我们能不能有慧眼,抓住机遇,把事情做好”。
2012年,《读者》杂志品牌价值上升到86.95亿元,比上年度增加10.5亿元,继续稳居“中国第一期刊”位置。品牌,已成为《读者》长久生命力的不竭源泉。
如何维护好品牌,《读者》的目光是长远的。如给予原创作品较高的稿酬。“从2003年起,我们和100多位全国知名的作家签订了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与余秋雨、毕淑敏等作者保持着很好的合作关系。”彭长城说每日摘抄优美段落。
依据自己拥有的品牌价值,《读者》其实完全可以把价格定得比其他期刊杂志高,但它没有。它常年维持着较低价位,让更多人有能力购买精神食粮。为使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长期使用胶印书刊纸,文章配图也使用简单插图。目前,《读者》95%以上的发行通过邮局完成,并在全国设立20个印点,让读者能够及时阅读到这本刊物。优质的内容,高度的市场化,良好的运作机制,使《读者》始终保持着较好的收益,“低价优质”成为其品牌推广的一大优势。
近年来,《读者》还立足于民族优秀文化每日摘抄优美段落,传承中华文明,努力助推中国的优秀文化“走出去”。如今,《读者》、《读者(繁体字版)》、《读者(北美简体字版)》陆续走出国门,走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发行几百万册,在海外华人中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每日摘抄优美段落,亮出了品牌,也成为中文期刊在海外有较大知名度的杂志。2011年1月1日起,《读者》正式在发行繁体字月刊,得到了两岸媒体的广泛关注,也翻开了两岸文化交流的新篇章。2012年9月25日,《读者》正式在香港发行。至此,《读者》已完成了对港澳台地区期刊市场的全覆盖,成为华人主流阅读市场的一股新兴力量。(金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