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演讲“反驳中国崩溃论”余光中回忆:差点站在他的对立面

  • 2024-05-17
  • John Dowson

  2013年,马来西亚一家华文报刊邀请余秋雨去演讲,主题是《反驳“中国崩溃论”》

余秋雨演讲“反驳中国崩溃论”余光中回忆:差点站在他的对立面

  2013年,马来西亚一家华文报刊邀请余秋雨去演讲,主题是《反驳“中国崩溃论”》。不料,另一家对立的报刊马上从台湾请来余光中,打算“以余克余”。

  余秋雨很早就认识了余光中,因为两人都姓余,都是散文大师。余秋雨钦佩余光中的古典文学底蕴和丰富的联想力,余光中也佩服余秋雨的文化观察力和历史底蕴,两人闻名已久,惺惺相惜。

  意识到陷入“圈套”的余光中,联系到当地朋友,这才知道此次演讲的来龙去脉。不过,合约都签了,想反悔是不可能了。

  余光中先生得知被‘利用’后,偷偷托人联系到我,我们两人在午夜后悄悄出门,‘鬼鬼祟祟’地在一家酒店见了面,然后关门,大笑。

  第二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反驳“中国崩溃论”》。因为我懂得一点经济,曾在《千年一叹》中提早10年预测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下滑趋势,因此反驳起来已经比较“专业”。

  余光中先生对经济不感兴趣,他要说的只能是文化,而且是中华文化。因为我们通过气,他把演讲主题改成了《反驳“中华文化崩溃论”》。就这样,我们紧密呼应,摆脱了两家报刊刻意制造的“对立”局面。

  余秋雨擅长文化观察,他把老子、孔子等先贤研究得很透彻,对地方文化也了如指掌,然后就此引发他的联想、感想,甚至文化的评论。他这样的一种写法,完全不同于时髦的叙述文,在我认识的作家中,没人有他的深度。

  那次演讲结束,有华人朋友问我,你的《乡愁》中是否包括此处(马来)?我说,我的故乡,不是这儿,也不是那儿,而是中华文化。以前我去内地演讲,也常说这句话,余秋雨在场,他就会向我点头。

  余光中十分激赏余秋雨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尤其是在绝大部分作家把目光放在流行文学、海外文学的时代,他的这种一头扎入‘传统文化苦旅’的坚守精神,弥足珍贵。

  有一次,余光中在内地演讲,会上谈到未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前途时,他若有所指地点着台下的余秋雨说:“我们两个都不上网,又都姓余,是两条漏网之鱼。”

  文化是一把代代相传的薪火,它未必耀眼,未必独一无二,但却温暖‘游子’的心。无论是在海外,还是在宇内,只有同承一脉文明、认可一族文化的人,才会惺惺相惜。

  余秋雨深憾知己之辞世,感人生之无常,再加上他自己经常处于舆论漩涡之中,各种文化“骂名”不绝于耳。从未自辩的余秋雨决定继续深入研究老子、孔子等先贤,继承先贤的智慧,写一部治愈当代人心灵的巨著。

  一个向往‘家国大义’的人,如果不了解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不掌握一点先贤圣哲的传世智慧,如何能感受到“龙的传人”的骄傲呢?

  2019年,这部自先秦文明开始讲述至今的《中国文化课》,第一次被“文化大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甫一发行,就吸引了3000万人次的收听、阅读,充分证明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向心力和广阔的覆盖面。

  他说:“有朋友说我吃力不讨好,干嘛要写这种书?其实,《老子》和《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思维起点,也是无法逾越的文化和智慧高山,像我一样每天看山的人,总要上一次昆仑!”

  几千年来,世人对于中华文明源头的追索从未停止过。因为,这是浸入血脉的传承,是刻入基因的烙印。

  只有深沉热爱根脉的人,只有不懈探索追求的人,才明白“知足的满足才是永远的满足”的道理,才会孜孜不倦地追寻族群的根脉!

  推荐朋友们看看这两部余秋雨的著作,知因何而来,明为何而去,方得文脉之始终,洞悉世事人情、家国大义之根本。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