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小编:本文是李镇西老师一篇文章的节选,文字略有改动
守望小编:本文是李镇西老师一篇文章的节选,文字略有改动。为了方便读者深度学习,文内做了相关主题的延伸阅读链接。该文发表前未经作者审阅,如有不妥,敬请作者见谅。
作为一个以教师成长为起点,以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教师、学生及其父母——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二十多年来,“新教育”影响和改变了中国许多中小学校的教育,让越来越多的师生开始体验到教育生活的幸福与完整,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之一读文摘精选公众号。
新教育的实践与成果已经证明,新教育是点燃教师理想与的教育,是唤醒孩子梦想与创造的教育,是让教育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的教育,是让教育符合人性并充满人性的教育,是给孩子和教师自己的未来留下温馨记忆的教育。
中国教育报:“新教育实验”给教师带来了什么?——给教师有迹可循的成长路径,让教师的成长清晰可见!
越来越多的学校想加入新教育实验。那么,作为一所学校,最开始做新教育实验应该从哪里起步呢?对此,我有四句话的建议:以开展新教育生活为底色,以培养种子教师为引导,以缔造完美教室为抓手,以研发卓越课程为生命。
所谓“底色”就是走进学校所感到的一种氛围。一个学校搞了新教育,显然就有着不同于以往或其他学校的氛围。这是一种什么氛围呢?当然是新教育生活的氛围。
注意英语经典美文30篇,我这里说的是“新教育生活”而不是“新教育实验”。虽然二者在内涵上是一回事。然而我一直认为,尽管作为一个国家级科研课题,“新教育”是作为一种“实验”而被列入课题管理,但它的确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新教育生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营造书香校园。这是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之一,而且是“之首”。朱永新老师多次说过:“对于新教育实验学校而言,即使其他行动暂时还没做好,但只要把营造书香校园做好了,那么学校的新教育实验就成功了一半。”
当然,读书并非新教育的“发明”。几千年来,从有教育那天开始就有了读书。同样,校园开展读书活动也不是新教育的“首创”,在2000年我们提出“新教育实验”之前,许多学校就已经在开展有声有色的读书活动读文摘精选公众号。所以我们不能说,一个学校只要搞了读书活动,就必然是“新教育实验”了;因为新教育所倡导的“营造书香校园”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性。
新教育研制了专门的阅读书目: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100本,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100本,中国初中生基础阅读书目100本,中国高中生基础阅读书目100本,中国教师基础阅读书目100本;逐步构筑了完整的阅读课程体系:中华经典诵读、英语美文诵读、名著阅读等等;还有专门的阅读课程,比如“儿童阶梯性阅读”;我们还对阅读指导课型有专门的研究:主题阅读、绘本阅读、整本书阅读,等等;还有读书会的推进与研究:班级读书会、亲子阅读会、教师读书会,等等。
近十年来,新教育实验开展的儿童“读写绘”项目受到了广泛欢迎,我们也在实践中总结了许多经验教训。经过重新梳理后,推陈出新,我们推出了“读写绘”的升级版,即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更为吻合儿童年龄特点、学习特征的
“听”,是孩子专注倾听父母或老师讲述图画书等故事,理解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这种亲子或师生共读,是集中注意力的训练;
“绘”,是孩子把听过的故事用图像复述、或接龙、或同主题创作,以涂鸦的方式画出来,是增强想象力的训练:
当然,不同的学校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自己的创新。如果我们走进一所学校,新教育阅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书香气息扑面而来,我们就会感到一种“新教育味道”。
“晨诵”“午读”“暮省”。这是新教育实验的一门生活化课程。既然是“生活化”的课程,那么它同时也就是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在这里,课程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相交织,把教育点点滴滴地浸润进孩子的生命,让师生的每一个日子都充满了意义和情趣。
朱永新老师曾这样解释道:“晨诵就是与黎明共舞,让朗诵诗歌开启一天的学习;午读就是让学生们阅读属于他们自己年龄段的童书;暮省就是学生每天在完成学业以后,用随笔和日记等记录每天的生活,并与老师相互编织。”
所谓“晨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早读课”或者“经典诵读”,而是一个整合了古典诗词、儿歌与儿童诗、现代诗歌的复合课程。其意义不在于学生死记硬背了多少古诗,而是在于让孩子们在每天的黎明时分与诗歌共舞读文摘精选公众号,让他们的生命在每天的第一时间被诗情点燃,从而拥有了一份阳光的心情,由此开启一天的学习。晨诵的主要形式有晨间诵诗、日常诵诗、生日赠诗和情境诵诗等等。
所谓“午读”,顾名思义就是在中午固定时间内的阅读,但这里的阅读并不是漫无目的的浏览,新教育所提倡的“午读”更多的是引导孩子阅读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书籍。
“午读”应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在低年级(一至三年级),我们倡导读写绘结合,用阅读图画书、讲故事、图画表达与创造相整合的办法,让低幼儿童的学习力与创造力得到自由的发挥。在中年级(三至四年级),儿童开始逐步从绘画中淡出,加大文字阅读量;结合讲故事,加大整本书的主题探讨,并开始进行故事与人物传记的阅读读文摘精选公众号。到了高年级名家作品摘抄美文,在共读方面我们则主张以主题探讨为主,加大自由阅读的量;加入自然科学方面的阅读;将阅读与儿童文学创作相结合。在许多新教育实验的学校,这种有针对性的阅读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治疗效果”。许多儿童都开始自觉地远离电视、远离游戏,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改善。
所谓“暮省”,指的是傍晚放学前对一天学习生活的回顾与反思。曾子有“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陶行知有“每天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暮省”,正是试图培养孩子及时自我反思的人生态度。而反思的载体是写作。
但是,这里的写作,不是语文课给学生布置的作文,而是孩子自由自在的心泉流淌——比如日记,比如随笔,以及低年级的“读写绘”,等等。不过,作为“暮省“载体的写作,虽然“自由自在”却并非漫无主题,而是以“成长”为中心,反思自己的一天的进步或遗憾,以及对第二天取得进步的预期。这种暮省,既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健康的成长方式。
每月一事。“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是新教育最重要的理念之一。什么是“一生有用的东西”?毫无疑问,是伴随终生的良好习惯。但这里的“教给”显然不是说教,因为既然是习惯,必然是一种实践与体验。而“每月一事”正是让孩子们在生活实践中养成“一生有用”的好习惯。
所谓“每月一事”,就是每个月通过训练学生做好一件事名家作品摘抄美文,来培养一个好习惯。朱永新老师说:“从微笑开始,学会交往;从打球开始,学会健身;从吃饭开始,学会节俭;从演说开始,学会表达;从走路开始,学会规则;从植树开始,学会公益;从日记做起,学会毅力;从唱歌开始,让学生热爱艺术……”
1月:吃饭(节俭)2月:走路(规则)3月:植树(公益) 4月:踏青(自然)5月:扫地(劳动) 6月:唱歌(艺术)7月:玩球(健身) 8月:问候(交往)9月:阅读(求知)10:家书(感恩)11:演说(口才)12:日记(自省)。
上述所列每一件具体的事后面的括号里,都是所要形成的理念、品质和习惯。“每月一事”的推进,并不只是让学生机械而单调地做某件事,而是伴随着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比如相关的主题阅读:美文(诗歌、散文等)、整本书等等;还有相关的主题展示:征文比赛、板报比赛、演讲比赛等;比如相关的主题反思:反思伴随全过程、师生、家长共同评价,等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每个新教育实验学校当然不只是让孩子做这12件事,因为人一生需要养成的好习惯远远不止这12种。只要有助于培养学生“一生有用”的好习惯,什么实践活动都可以作为“每月一事”来推进。
新教育生活当然还不只是上面所说,但在起步阶段,新教育实验学校能够把上面几点做好,整个学校就有新教育的气息了。
对一所学校而言,最终都应该让所有教师参与新教育实验。但任何一所学校,在推进新教育实验之初,都不可能所有人同时在一个层面做新教育,总有人先行一步,或走得快一些。作为管理者,也应该允许有老师暂时看一看,想一想,等一等。如果学校强行所有教师齐步走,最后的结果只能逼着有些老师敷衍应付,搞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
明智而可行的做法是“底线”加“榜样”,这是许多学校在做新教育实验之初的行动策略。所谓“底线”,就是常规,就是全校老师都可以做到的事和必须遵守的规则。对一个普通老师来说,如果暂时无法缔造完美教室,但他可以参加学校的营造书香校园的活动,可以在教学中逐步渗透新教育理念并探索“理想课堂”,可以加入专业阅读的行列以提高自己的新教育素养,还可以参加所在班级的一些新教育活动,等等。而“榜样”,则是少数(最初甚至只有几个)新教育理念的坚定认同者和先行者。他们比一般老师率先承担着诸如“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等项目。对于一般老师来说,不承担具体项目,学校不会批评,因为学校没有强行要求;但对于做了具体项目的老师来说,学校则应该表扬和奖励。所谓“不做不批评,做了要鼓励”。
“榜样”当然不是一开始就成为“榜样”的,他们最初是学校新教育的种子教师。学校管理者要善于在一个学校发现、选拨并有意识地培养一批种子教师,让他们成为新教育实验的“领头羊”。我们特别提倡以招募志愿者的方式招募种子教师。这样,能够保证新教育种子教师都是发自内心愿意做新教育的理想主义行动者。
1.富有童心,有着高度的职业认同,具有教育理想主义情怀;2.对教育教学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研究能力、领悟能力和专业功底;3.长期扎根在讲台与班级,发自内心喜欢上课和带班,有教育智慧;4.喜欢阅读,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人文视野;勤于反思,有一定的写作能力;5.能够耐住寂寞,不为流俗所动,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追求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以上五个条件,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第五条,特别是“耐住寂寞”四个字,这是一种教育定力。这样的定力,让新教育种子教师不计较,不抱怨,不苟且,一心一意做自己选择的事。他们完全把教育当做自己的事,是与自己生命融为一体的事。教育,不是外在的强迫,而是自己的选择;不是为别人做,是为自己做。新教育也是如此。唯有这样,种子教师才有可能成长为榜样教师。
伴随着种子教师的先行一步,学校要及时点点滴滴地总结他们的经验,或者教训,随时帮他们调整和完善,同时还要不断为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言说自己的探索实践,比如每次全校教职工大会,都可以安排种子教师讲自己的故事,用一位老师的行动去感染更多的老师,让一个的老师的行为成为更多老师的行为。这就是“种子”,这就是“榜样”名家作品摘抄美文。
一个学校,如果有几个或一批新教育种子教师先导,如果他们做得有声有色,这个学校的新教育实验便有点模样了。
我越来越觉得,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之一,“缔造完美教室”是一个学校和一个老师做新教育实验最容易也最有效的切口名家作品摘抄美文。看一个学校没有完美教室,是我们判断一个学校是否在做新教育的重要标准。如果说,一下子在全校推进新教育的所有行动还比较困难的话,那么新教育十大行动完全可以在一间教室里呈现。如果一个学校哪怕只有几个老师在做完美教室,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这个学校是在真做新教育。
什么是“缔造完美教室”?朱永新老师说:“‘缔造完美教室’,就是在新教育生命叙事和道德人格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利用新教育儿童课程的丰富营养,晨诵,午读,暮省,并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为所有学科的追求目标,师生共同书写一间教室的成长故事,形成有自己个性特质的教室文化。”
“完美教室”之“教室”,显然已经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物理意义上的教学空间了。“教室”,在这里是一种借代,代指班级;或者说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一群人共同生活的一段历程;缔造完美教室,强调的是一种班级文化的建设,一种高尚精神的滋养,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曾经有老师问我:“我们平时建设优秀班级,是不是也是在缔造完美教室呢?”应该说,“完美教室”当然是优秀班级。但是,二者相比,后者的“优秀”更多的是外在的标志:流动红旗呀,活动奖状呀,班级荣誉称号呀,等等;而后者的“完美”更多的是内在的感受:温馨,诗意,情趣,浪漫……也就是说,和一般的优秀班级相比,“完美教室”还多了一份文化的自觉追求,多了一份诗意的主动营造,多了一份浪漫的生活情趣,多了一份潇洒的心灵舒展……
可能还有老师还有疑问:“‘完美教室’说得太绝对了吧?世界上哪有完美的东西呢?”其实,准确地说,“完美教室”含义不是“完美的教室”,而是“不断走向完美”的“教室”。完美,是一种朝向,而且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追求;幸福才是目的。
新教育实验的“完美教室”有自己特有的元素:自设的班级标志,自创的班级文化、自订的班级制度、丰富的经典书籍、多彩的班级活动、鲜活的生命叙事、丰富的班本课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希望尽可能充分地满足孩子们多种多样的兴趣和企望。换句话说,我希望使孩子们生活和学习得有意思。”新教育的“缔造完美教室”,就是要“充分地满足孩子们多种多样的兴趣和企望”,让我们的孩子“生活和学习得有意思”。
一个教师和一群孩子以一间教室为精神家园,度过一个又一个富有诗意的日子。在完美教室里,教师编织着故事,创作着童话,缔造着传奇,导演着。有快乐,有收获,有故事,有成长,便构成了完美教室的生命。
通过及时推出一个又有一个“完美教室”,为种子教师及所在班级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让“完美教室”缔造者的幸福感染周围的老师……一个“完美教室”必将带动更多的教室,这是不可逆转的新教育进程。因此,学校鼓励和扶持种子教师缔造完美教室,就是最实实在在地做新教育。
任何教育理念都必须以课程为载体,才富有生命。没有具体的课程,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研发卓越课程”也是新教育的重要行动之一。任何搞新教育的学校,一开始就应该研发卓越课程。当然,这里的课程,既可以是学校层面的,也可是班级层面的。
需要说明的是,“卓越课程”的意思不是“完美的课程”,更不是“无懈可击的课程”,而是“为儿童未来走向卓越而准备的课程”。
现有的传统课程,本来也应该是为孩子全面发展设置的,但在应试教育猖獗的今天,孩子的发展越来越畸形。而儿童课程的开发,就是为了让他们的触觉更加灵敏,想象更加奇妙,心灵更加丰富,情感更加充沛,视野更加开阔,意志更加坚韧,思想更加自由……最终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公民和劳动者!
学校如何组织老师们研发卓越课程呢?我以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为例。该校研发卓越课程,采取的是“四步走”——第一步,专家引领:先后请了郭明晓、张硕果、童喜喜、常丽华、时朝莉、敖双英等全国新教育专家和榜样教师来学校做培训;第二步,榜样先行:先鼓励并扶持包虹靖、王玉梅、杨芳、钟丽等种子教师开发课程,带动其他老师;第三步,全员参与:所有教师都参与开发儿童课程;第四步,自主开发:每个老师根据自身情况开发不同的课程。
在第四步自主开发阶段英语经典美文30篇,该校严格按照“定题”—“申报”—“审定”—“课程实验”—“课程评价”—“课程调整”这样的程序,对老师们的课程进行了论证,实验和调整。分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科学、体育等学科。老师们结合自身所教学科特色和自身爱好特长,再综合学生实际情况从艺术、阅读、手工、能力、智识、健身、实践、科普、旅游名家作品摘抄美文、棋类、制作、乐器等知识领域出发。开发了《唱唐诗》、《兴趣魔方》、《十字绣》、《象棋入门》、《彩纸童年》、《手鼓舞》、《陶艺》、《乒乓球》《经济课程》等等让学生兴趣盎然的课程,最终我们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程64门。
卓越课程的开发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老师们从中也发现了自己,重新唤醒了自己的教育,并得以成长。这里举几个老师的例子。
年轻的杨芳老师在班上开设了“舌尖下的四川”饮食文化课程。一个二十年多岁的小姑娘,她能够给孩子们讲授四川的饮食文化吗?不要紧,有家长呢!她把家长发动起来参与这门课的讲授——这周讲“回锅肉”,下周讲“蛋炒饭”英语经典美文30篇,接下来讲“抄手”,还有“冒菜”等等。每次都请家长里的一位高手,不光讲理论,还把锅碗瓢盆和炉子搬到教室,现场操作。孩子们兴奋得不得了。既懂得了四川饮食文化,又学会了做川菜的技能。杨芳老师这样总结道:“我们班的饮食文化课程旨在介绍中国饮食的起源与发展以及饮食的基本习俗、礼仪、规范等内容,同时让学生亲自体验美食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增长见识,扩大视野,接受中国优秀饮食文化的熏陶读文摘精选公众号,丰富课堂生活。”
包虹靖老师为三年的孩子开设了“三国课程”。我开始还不理解,三年级的孩子读得懂《三国》吗?为什么不让他们读《西游》呢?结果,富有智慧的包老师把这门课开得有声有色。原来,她并不是像我想象的那样,让孩子直接读《三国》,而是以《三国》为资源库,提取出一门又一门的“课程”,比如,《三国》中的成语、《三国》中的诗词、《三国》脸谱、《三国》课本剧、《三国》手抄报、家乡的“三国”传说……一学期一门课,从三年级一直开到六年级呢!包老师后来这样说:“我从来没想过自己还会这样读三国,更不敢想象还带着48名孩子一起读三国,然而现在我们做到了。在萤火虫教室里我们一起晨诵三国诗词,一起午读走进三国人物世界,一起暮省分享着当天的收获与喜悦。我们创造着幸福,也享受着幸福。从不可能到可能,从不敢想到敢做,这不正是我们的成长吗?”
抓卓越课程的研发,就抓住了新教育的根本。因此,无论是一所学校,还是一个班,有了卓越课程就有了新教育的生命。
新教育实验的内容很丰富,要做的事很多,显然不只上面四个方面。但作为一个刚刚开始准备做新教育的学校,先把上面四点做好了,学校的新教育实验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新教育是真教育。我们做新教育不是为了“彰显特色”,不是为了“打造品牌”,不是为了“提升形象”,不是为了“扩大影响”……而是为了我们每天面对的孩子的未来,为了我们自己的职业幸福英语经典美文30篇。所以,一切形式主义的装潢门面,都是新教育的死敌;一切与教师和孩子成长幸福没有联系的“新教育”都不是真正的新教育。
当然,新教育真正做好了,“特色”“品牌”“形象”“影响”自然而然会“不请自到”,但这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如果有当然好,即使没有也不要紧。最近,我在成都市马家河小学和新教育种子教师座谈,我问:“你们认为新教育对你们最大的奖励是什么?”毛清慧老师毫不犹豫地笑着说:“我的成长!”其他老师也纷纷点头:“是的,我们的成长!”我当时非常感动。这些年轻的新教育老师还不没有“特级”“名师”之类的“荣誉”,然而没关系——“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