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感的万能作文400字情感文章夜听情感文章集

  • 2023-07-28
  • John Dowson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公众对“碳中和”的认知程度与行动参与,是推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

关于情感的万能作文400字情感文章夜听情感文章集

  全球气候变化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公众对“碳中和”的认知程度与行动参与,是推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近日,在低碳科普研讨会上,发布了生态科普散文《含泪远去的海岛--碳中和的故事》。“本书是以一种创新的模式开展低碳科普教育,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碳中和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低碳知识,激发公众的阅读兴趣,引导全民加入气候行动,开启了科学家用散文体裁讲低碳环保故事的先河。”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在为本书做序时写道。

  《含泪远去的海岛--碳中和的故事》创作初衷是什么?全书分为“哭泣的地球”“碳中和的前世今生”“碳中和我们在行动”三个部分,这样的构思和布局有着怎样的考量?生态科普散文有哪些优势?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人与自然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针对这些问题关于情感的万能作文,中国环境报记者对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蓝虹进行了专访。

  蓝虹:我是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畲族人,畲族大山的生活使我对生态环境有着特殊的情感,也使我更加坚信,我们所说的碳中和之路一定是建立在现代文明基础之上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经济发展模式。

  作为碳中和专业学者,我坚信理性的科普思维,作为散文作者,我感受到散文的温度与情感带给读者的共鸣和共情。因此,我在写作碳中和的故事时,努力将理性的科普知识与散文的温度情感相结合,这些故事很多都是我亲身经历的,我希望这些充满情感的故事可以感动公众参与碳中和行动,这是我创作这部科普散文集的初衷。

  中国环境报:新书分为“哭泣的地球”“碳中和的前世今生”“碳中和我们在行动”三个部分,这样的构思和布局有着什么样的考量?

  哭泣的地球,我是用文学的语言在流着泪讲一个个气候危机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想告诉读者,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碳中和。因为它正在全球范围内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想通过很直观的一个个气候危机故事,让大家意识到,气候危机导致的灾害,已经在发生了,那些因为气候危机干旱饥渴疾病而死亡的非洲人群,那些因为海平面升高而不得不成为气候难民,失去自己的国家民族自己的根在全球流浪哭泣的太平洋岛国的民众400字情感文章。那些此起彼伏蔓延的山火,那些滚滚热浪中因为热射病而死亡的人群。

  在这样的气候危机步步紧逼下关于情感的万能作文,我在第二部分讲述碳中和的前世今生,跨越了46亿年地球的历史,我给大家讲述地球碳基生命在碳中和和碳失衡的循环中产生发展灭绝和新生代生命崛起更替的故事,包括碳失衡和地球生命大灭绝400字情感文章,煤和石油的孕育,人类的薪火时代、煤炭时代,石油时代。

  我想让大家知道,碳中和的世界,才是地球生命正常的环境,才是地球生命演进中的本来模样,而碳失衡则是地球生命一次次灭绝和消失的主因。我想起《流浪地球》里的一句话:“最初400字情感文章,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灾害,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我希望我的这本科普散文可以唤醒大家,大自然留给我们行动的时间和时机已经很紧迫了,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否则我们就会像浸泡在温水里的青蛙一样,当我们感受到危险的时候夜听情感文章集,已经失去了采取行动的机会。

  主动采取行动并不意味着盲目行动,也绝对不是回到过去,而应该是现代文明基础上的回归,也就是走生态文明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在第三部分关于情感的万能作文,我给大家讲了一个个我们面对碳中和采取的行动的故事,告诉大家碳中和我们应该怎么做。这些故事包括现代绿色建筑的鸟巢,现代绿色交通的氢能汽车,张家口旷野之风给北京带来的现代绿电,现代的碳交易和森林碳汇,现代的绿色森林城市,现代的碳金融征战,现代的生态农业,现代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等等。

  中国环境报:作品多次提到“与自然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您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蓝虹:我是畲族人,我们对大自然有着一种非常的敬仰之情。我觉得,科技是有不同的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我们应该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技术,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来解决我们遇到的挑战。而历史事实也证明,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技术,才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并在历史长河中长期存留下来。

  例如,我讲了都江堰的故事,这是非常古老的气候适应技术,顺应自然顺应地理是都江堰建造中最根本的技术特征,所以其历经了2200余年仍然在有效运行。当时的设计师李冰花了很长时间了解岷江,顺应当地气候特征和岷江地势,设计了宝瓶口、鱼嘴分水堤、飞沙堰,这三个水利工程相互扶持、相互作用、顺应水势,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与自然完全融合,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

  与之相反的例子是楼兰古国,秦岭淮河是农牧分界线,楼兰古国是沙漠中的绿洲之国,却为了发展密集农耕而大量砍伐森林树木,翻耕土地栽种粮食。没有胡杨树林的阻挡,翻耕也破坏了连片的草皮,沙漠旷野的狂风,逐渐刮走了土壤,绿洲变成了沙漠,成为了不适宜人类居住的不毛之地,最后导致文明的陨落。

  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只有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才能探索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我们之所以提出碳中和目标,是因为我们现在已经出现了因为碳失衡导致的危机,我们只有选择顺应自然的技术,才能真正解决碳失衡的危机。传统工业在全球的扩张,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损害,导致了气候危机。因此我们必须要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技术和发展方向。

  蓝虹:传统的自然文学更多的是情感的表达,它能在情感上打动人,但是不能告诉人们“为什么”和“怎么做”,也就是缺乏知识点。而生态科普散文是一定要有“知识点”,才能达到科普的效果。但单纯的科普是没有情感融入的,很难打动和感化读者。但碳中和议题,是需要呐喊需要获得大众的共情,才能唤起大家的忧患意识从而共同采取行动。

  散文的特点就是有情感有温度的,可以融入读者唤起读者的共鸣和共情。所以夜听情感文章集,我在写作手法上,并不只是关注知识点的介绍,不是简单地用知识点告诉大家为什么要做碳中和我们应该怎么做,而是用散文体裁用情感用泪水讲述一个个碳中和的故事,通过文学的力量把晦涩难懂的知识,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并充满情感地讲给公众。我希望,读者不仅仅接受知识点,还因为散文的写作方法,而产生共情共鸣。

  科普是一种让科学离我们更近,让未知变得可知的方式,它需要知识点作为支撑。而散文则是一种美丽而深邃的艺术400字情感文章,一种捕捉生活细节、展现人性光芒的手段。我觉得,用科普和文学相结合的模式把应对气候变化专业知识,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传递给读者。这些故事的情感性趣味性和文学性,可以让读者更好地接受碳中和知识,从而引人思考,督促行动。

  作者简介:蓝虹,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学教授,绿色金融博士生导师,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研绿色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金融分会副主任,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村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经济学会理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金融行动机构高级学术顾问,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绿色金融专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