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往茅河镇关工委的路途中,张昌海说起过这样一件事
在去往茅河镇关工委的路途中,张昌海说起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年,中国关工委的领导来名山检查工作,看了茅河乡关工委的工作后,由衷地说过这么一句话:“关工委的工作,四川看雅安,雅安看名山,名山看茅河。”这绝非客套,在过去的工作中,茅河镇关工委曾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区各级表彰。在荣誉的背后,还得从一个人说起。这个人就是蒲永鸿,名山区关工委副主任,原茅河乡关工委执行主任。
二0一四年,四川省关工委评选第一届十佳五老,蒲永鸿获提名奖。这是雅安市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说起蒲永鸿,张昌海是这么说的,老蒲给我们的工作树了一个标杆。他点子多,创新意识强,只要效果好,我们就会全区推广。
在新时期,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至关重要。蒲永鸿说,对这一点,我的理解是知恩爱党情感文案抖音,永远跟党走。“铸魂有魂,有魂有行”,为了探索务实、有效、可推广、可借鉴的立德树人的工作经验,在蒲永鸿的带领下,茅河镇关工委二0一三年开始不断摸索,二0一五年试点,二0一六年在全镇广泛开展培育、评选“十佳美德青少年”和“拾金不昧十佳美德青少年”活动,并由镇党委命名表彰。
评选推优的根本在于检验效果、巩固成绩。活动开展以来,茅河镇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按照“四美三热爱”基本条件争创美德青少年,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喜闻乐见的好人好事。对此,蒲永鸿坚持高标准、严把关,宁缺毋滥。至今,茅河镇十佳美德青少年评选活动共开展了三届,优中选优评选出了十八位知行合一的优秀青少年。
茅河镇还有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是乡史馆。说起办乡史馆的初衷,蒲永鸿说,“所谓家国情怀,首先得爱家才会爱国,乡史馆就是要让茅河镇的孩子们知来处有去处。”
乡史馆在茅河村村委会的二楼,走进这个两层小楼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青少年学乡史爱家乡的心得体会展板精彩美文欣赏。这些都是蒲永鸿精心搜集整理出来的。一一看过,孩子们的文笔虽然稍显稚嫩,然而,那颗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拳拳赤子之心却格外让人动容。
我们一边听着蒲永鸿介绍关工委当前的时代使命,一边跟随他的讲述追寻起了茅河镇的发展历程。“烈士证明书”“茶马古道遗址”“茅河民歌”“茅河规划图”等等图片和文字资料翔实丰富,看完整个乡史馆,茅河镇的历史、人文、乡愁和发展也就清晰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乡史馆里的好些照片都是出自蒲永鸿的手笔”“老蒲会摄影,懂技术”“老蒲一干关工委工作就表了态,只要他做了这个工作,他就要做到最好,关工委工作就是要培养人才。”说起蒲永鸿,张昌海如数家珍。就是在这个时候,蒲永鸿走了过来,他什么也没说,默默地把一页纸递给了我。上面写着:据我们的不完全回忆,从二00五年到二0二0年,张昌海到茅河镇、村、组、院坝、学校关工委(组)指导工作约一百三十余次,其中到关心下一代院坝辅导组十三次,期间亲自开展院坝辅导两次;到关工组指导二十一次,到村关工委指导六个村(全部村)二十二次……
乡史馆在最后一抹斜阳的辉映下呈现出了好看的金色。我最后一次回头,望了望那栋小楼,心里却始终回荡着关于张昌海的那串数字。在二0一九年撤乡并镇之前,名山区共有二十个乡镇,光是一个茅河镇,张昌海就不厌其烦地跑了那么多次,其他十九个乡镇可想而知。他的腿能承受住吗?我无法再想下去,眼泪却一次次地漫上了眼眶,又一次次地回到了我的眼里。不知道为什么,在那一刻,我特别特别想狠狠地哭一场,不是忧伤,不是难过,而是踏踏实实地幸福,为我有幸遇到了这样一个甘为人梯的奉献者,为我生平第一次领略到了这种山高海阔的渡人精神。
在党建带关键方面,如果说,茅河镇关工委是常青树,那么,万古乡关工委则是迎潮头而上的新典型。很多年前,万古乡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万古乡,烂斗仓,走路就像踩高跷……”而今的万古乡,不仅有中国至美茶园绿道,还实现了“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茶山变金山”的巨大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外出务工的人们纷纷回到家乡,采茶种粮,安居乐业,并利用在外面学到的知识和互联网的便利,不断突破自我创新创业,带动乡亲们致富情感文案抖音。
名山区一直以来就是出了名的农业大县。张昌海说,如今,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名山区探索出了一条一三产业结合的新路子,关工委也应该有所作为才是。这样,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才会更强。
在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帮助返乡创业的乡亲,同时,也为了更好地营造和谐互助、关心关爱的社区氛围,万古乡关工委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采取“支部+协会”“支部+专业合作社”等形式,将党组织建在了产业链上精彩美文欣赏,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通过产业党支部主导、产业组织合作互助、党员中心户带动等方式,围绕万古乡乡村业态培育落实帮扶项目,引导党员群众成立创业联盟,实现共同发展致富。同时,在区关工委的关心和支持下情感文案抖音,万古乡带领群众自已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创”返乡创业青年杨溪被层层推荐,最终入选中国关工委“十百千万”五老关爱行动“双带”农村致富青年先进个人。
走在万古乡的绿道上,万亩茶海如画卷徐徐展开,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茶园里,茶农们采茶劳作忙得不亦乐乎,时常有孩子们骑着自行车或者拿着蜻蜓网从身边跑过,他们快乐的笑声亮堂堂的,在阳光底下涤荡出了好看的弧度情感文案抖音。到了下午,茶农们纷纷来到集市,买茶卖茶,热气腾腾而满怀希望地结束一天的劳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想,万古乡便是其中之一了。
要做好关工委工作,不仅要帮助青少年扣好第一粒扣子、带领他们成长,还要积极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二0一七年,名山区委组织部开展脱贫攻坚“青蓝计划”,共抽调十一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以“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子的形式,帮助派驻贫困村的“”开展工作。关工委工作的张昌海、郑朝伟、彭大辉、尹学银等老同志都积极参与。
“青蓝计划”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意。当前,党政机关的年轻干部有文化、素质高、能力强,但是了解农村工作不够。而张昌海和郑朝伟等老同志,都是从泥水里走过来的人,熟悉农村精彩美文欣赏、了解村民,知道如何和农民打交道,如何跟村社干部打成一片,如何尽快进入工作角色。从二0一七年到现在,郑朝伟始终坚持做好“青蓝计划”帮带工作,他手把手地教,帮培训、搞协调、做纽带等等,但凡年轻干部一有需要他的地方,他便责无旁贷地挺身而出。付出就总会有收获,跟郑朝伟结对子的林男获得全省优秀表彰。
“火车跑得快情感文案抖音,全靠车头带。说到底,还是张主任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他年纪比我们大,对自己的要求却比我们都要高,都要严。有时候,我们想松一口气,但只要一想到他,就觉得不把工作干实了说不过去。”当问起郑朝伟做关工委工作的心得时,郑朝伟连连用手指了指张昌海,补充道,主要是跟着他干,有劲!
人这一辈子,总要给后辈留下点什么才是。这几乎是所有投身关爱事业“五老”的心声。张昌海告诉我,“五老”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既有过硬的老党员,也有有威望的老专家,还有有经验的老教师等等,如果把他们的作用都发挥出来了精彩美文欣赏,那将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有益于社会发展。
在十八年的关爱工作中,如何把“五老”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张昌海早已有了行之有效的经验。除了挖掘典型、营造氛围,更重要的,还是以真心换真心。“五老”们为同一个事业团结在一起,不计较个人得失,舍小家为大家,虽然是自觉自愿,但作为组织者,更应该将心比心,不该也不能忘记他们也是需要关心和关爱的人。
在跟张昌海的接触中,他说得最多的话是,“关心下一代工作是无私奉献的工作”,在他列举的众多无私奉献的老人中,李开仁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
李开仁于一九三0年生于蒙顶山镇水碾村七组,一九五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九五五年复员回家务农。然而,不管人在哪里,有些印记却是一辈子的。比如,他对党对人民的深情。
二0一四年,为了怀念英勇善战的红军将士的丰功伟绩,教育下一代牢记传统,84岁的李开仁和侄子李等在罗家山脚下组织修建红军纪念亭,教育引导下一代弘扬和传承红军长征精神。
罗家山地处蒙顶山镇水碾村八组,左侧是大堰口、老茶头,右侧是金鸡关。地形险要,两山相峙,还有一条河流穿行其中情感文案抖音。这里有红军印记、碑文、牌坊,战斗场景时时浮现在李开仁脑海中,他心中暗想,将自已捡垃圾存的8万元用来修建罗家山战役的徐向前纪念亭,为后代再现罗家山战役场景,教育后代弘扬红军精神。他找到区关工委和时任镇关工委执行主任陈德琼,表明想要修建纪念亭的想法,他说:“昌海主任常常教育我们,要使红旗飘万代,就要教育好下一代,我快90岁了,只想为青少年留下点什么。”
然而,要在罗家山山脚下修建红军纪念亭,不管是人力还是物力都面临着一场大考。不管有多少困难精彩美文欣赏,李开仁都绝不放弃。因为在那里,埋藏着一段无法忘记也不能忘记的英雄之歌。
那是一九三六年的事了。一九三五年一月,红军挺进川康,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九十三师驻防罗家山。一九三六年二月一日清晨,动用三架飞机,在大炮的配合下,对红军阵地进行轮番轰炸和扫射,同时集结重兵从三个方向趁势猛攻。红军指战员凭借修筑的七道工事,沉着应战,英勇阻击,激战一整天,击落飞机一架,歼敌一千余人,阻止了敌军进攻,取得了战斗胜利。然而,在胜利的背后,红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复员以后,李开仁每年春天都会来到山脚为英勇牺牲的烈士烧纸献花。青山依旧,绿水长流。几十年过去了,那些英雄的事迹,李开仁无法忘记。他说,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英雄的故事传扬下去,让后人有一个可以怀念的地方。
在修建红军亭的过程中,李开仁负责筹资备料,侄儿李负责修建。为了运送沙石,他们在两岸拉起了钢绳,用铁桶一桶一桶地从对岸运到了罗家山下,修建红军纪念亭。在修建期间,李开仁出钱买菜给民工做饭,先后投入劳力三百余天,累计捐资投劳达十二万余元。
十二万元不算多,但对于李开仁来说,却是他的全部。复员三十余年,李开仁只要一忙完地里的农活,就会提着一个编织袋四处捡拾废品,他一毛一毛地存,一块一块地攒,才有了这十余万元。
为了早日建好红军亭,更为了把历史传承下去,张昌海四处呼吁,多方筹集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李开仁和张昌海等共同努力,蒙阳镇关工委积极支持、多方筹资,红军纪念亭在罗家山拔地而起,并成为了名山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此,在名山大地,青山绿水间又多了一种颜色,那就是英雄红。只要一有风吹过,鲜艳的五星红旗就会在罗家山下猎猎生威,站在河的对岸,远远地望过去,那一抹鲜亮的红色,是天底下最好看的颜色。那红色里,不止有信念,更有未来。
红军纪念亭建成了,张昌海经常调研基地开展教育的情况,他和李开仁忆历史、拉家常,关心关注李开仁的身体健康,逢年过节,他都抽空去看望他。
关爱明天工作无小事,对于投身关爱明天事业的“五老”,不仅有李开仁那样的大爱无私,更多的,还是关乎日常的人间暖流。唯一不变的,是张昌海多年如一日对并肩作战的战友们的关心,他想人之所想,体贴入微,他急人之所急,细心周到。
在蒙阳镇千米长廊亭休息区有一位87岁的老人,他曾是蒙顶山镇中学的一名教师,一九八八年退休。他总是在每天下午两点半出现在那里,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来到此处的人们宣讲国际国内时事新闻,他每天宣讲不断,从二0一四年六月开始,一干就是6年。因为他,名山人亲切地把千米长廊称之为“长廊大学”。不仅如此,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还多次以志愿者的身份走上街头,向大家宣讲肺炎疫情知识,如何防护、如何佩戴口罩等。
这个人就是车开绪。说起车开绪和张昌海的交集,还得从一个“小蜜蜂”说起。在了解到车开绪的事迹以后,第二次见面,张昌海就为他准备了一只“小蜜蜂”。车开绪说,张主任对我们的关心是无声无息却又暖到心窝子里的那种。连我自己都没有想到的事,他却替我想到了。后来,张昌海去旁听了两次,又给车开绪带去了一只小喇叭,他说:“这个小喇叭说起话来要比小蜜蜂省力些。”
被张昌海用心关爱着的,不仅仅是那一个个典型,还包括每一个投身关爱明天事业的人。要成为名山区关爱事业的“五老”并不容易,一是要热心关心下一代工作,二是要自愿,三是要有奉献精神,四是要载入花名册,最后才是发放工作证。至此,才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关爱”群体中的一员。为了鼓励“五老”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志愿服务工作,茅河乡在“五老”志愿者中推行免费体检,体检率达到77%;不仅如此,在张昌海的提议下,还制定了区关工委人员进退机制,对于因身体、年龄等原因,不能胜任工作的,离任时,还会专门为他们开座谈会,鼓励他们继续当好“五老”,继续发挥余热,体现组织对他们的关心关爱和认可。
离开并不等于离别,那些关于奉献和幸福的记忆却永远留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他们说,只要跟着张昌海的脚步走,心里就会感到踏实。试问,身处这样一个友爱、温暖的集体中,又怎么不会满满、斗志昂扬呢?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很多人说,我们太过渺小,我们哪是英雄,我们哪能成为英雄?但新时代的英雄,往往更多的是一种情怀、一缕善念、一颗平凡人包藏着的英雄心。新时代的英雄,大多是平凡的,他们不那么高高在上,不是被编印在教材中的神话。他们不一定舍生忘死、奋不顾身,不一定会干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但是,他们一定会把简单的事干到极致,一定会把复杂的事做出条理,一定会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感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乐趣,一定会在庸庸碌碌的日子里加点我为家乡和人民添彩的调味剂。他们不求回报,只是为了成全别人。
走在名山的街头巷尾,总是能在无意间听到很多有关张昌海默默奉献的故事。那些故事流传生长,直到整座名山城都被温暖和感染。然而,在张昌海的眼里,却只有别人。他说,那么多人都在持之以恒、无私奉献,他们就是他的榜样。而对于他自己,他却只有一句话,他不过是做了一个党员该做的事。
我又想起张昌海的笔记本了。那是我在无意间翻到的一本,其中的一页,被张昌海用红色圆珠笔精心圈画了出来,上面写着他对幸福的理解和追寻。跟张昌海告别之前,我请他为我们把那段文字念一遍。那一刹,张昌海的脸上闪过了一丝难为情,他说都是写给自己的一点小感慨,不值一提。看着我们满脸的期盼,张昌海还是拿起了那个笔记本。在张昌海洪亮、苍劲的声音里,我们抵达了他的幸福——
王亦北,本名王亦。有小说精彩美文欣赏、散文见于《四川文学》《草原》《光明日报》《四川日报》等报刊,有作品入选《长江文艺好小说》《2018年散文年度精选》等选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