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感作文短篇读文情感文本爱情小短文

  • 2023-09-08
  • John Dowson

  包玉堂同志是一位著名詩人,仫佬族第一代作家,彩調劇《劉三姐》作者之一,曾任廣西作家協會,不幸於2020年4月28日病逝

关于情感作文短篇读文情感文本爱情小短文

  包玉堂同志是一位著名詩人,仫佬族第一代作家,彩調劇《劉三姐》作者之一,曾任廣西作家協會,不幸於2020年4月28日病逝。因時值新冠肺炎疫情未完全解除,我無法去見他最后一面短篇读文情感文本,十分遺憾,萬分悲痛!特撰此文,以饗讀者,並借以悼念這位德高望重的鄉友、文友、詩友,文學藝術界的老前輩。生前,我們都親切地叫他老包。

  他一一詩人、作家、仫佬族民間文學的開拓者包玉堂,在黨的政策光輝照耀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艱苦奮斗,不懈追求,辛勤筆耕,終於以獨到的視角、民族的自信、優美的詩文立於詩壇,以一個較少民族的作家融進了中國著名作家行列之中,仫佬山鄉的人們都為他感到驕傲與自豪!

  老包,他出生在仫佬山鄉一個偏僻落后的村庄,家境貧窮。小小年紀便給有錢人家放牛,十歲才開蒙讀書,長到14歲都沒穿過一件棉襖。新中國成立后,他15歲參加工作,當上一名小學老師。仫佬山鄉是歌仙劉三姐的家鄉关于情感作文,是歌海爱情小短文,他從小就在這歌海裡長大,跟著大人學唱歌,學編歌。他憑著對仫佬山歌的一片鐘情和勤奮,編了不少歌唱毛主席,歌頌共產黨,歌唱新生活的仫佬族民歌,傳遍了村村寨寨。這初顯出他的文學天賦短篇读文情感文本,受到當地領導的表揚,引起人們的關注。之后他創作熱情高漲,從山歌台、黑板報到報刊雜志,從編新民歌,寫通訊到寫新詩、散文、小說、劇本,全方位关于情感作文、多文體開展文學創作。1953年7月《宜山農民報》連載了他第一詩——《謝豪光》,1956年6月《廣西文學》刊登了他的長詩《虹》,接著被《人民文學》轉載,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那一年被收入全國《詩選》,一舉成名。1976年專送毛主席看的《詩刊》第二期大字版,選入的30首詩中就有老包的一首,可見他當時在詩壇中的影響。至此,他登上了新中國詩壇,成為仫佬族第一代作家的代表人物。

  當人們問及老包,是什麼使你走上文學創作之路,與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不加思索爽快回答:“是黨和人民,是仫佬山鄉這片熱土,是嶄新的時代,是火熱的生活!”

  老包有詩人的情懷,文人的氣質,極重感情,容易激動。他經常把自己的鄉土,自己的民族放在心坎上,為家鄉為民族的興旺發展,特別是家鄉的民族文化事業的繁榮而操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在自治區文化藝術部門工作短篇读文情感文本,經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回仫佬山鄉調研、採風,扶持基層文學藝術發展。七十年代初我在羅城縣工作,有一次他獨自搭坐老鄉的貨車回縣裡採風,我去車站接他時,見他一身灰塵,面目全非。我說,怎麼不坐班車回來啊。他笑著說,坐貨車比坐拖拉機好多了!那次他要去黃金拜訪幾位民間藝人,第二天清早下著大雨,我勸他改日再去,他說時間來不及了,打把雨傘就走,一直呆了三天才回南寧。他親自組織仫佬族作家搜集整理出版了第一部《仫佬族民間故事集》,填補了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空白。他經常與仫佬族的青年作家、詩人談心,給他們以鼓勵與幫助,熱切地期望他們走上正路,盡快地成長起來。不少文學青年,受過他文學啟蒙,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他在為我一本書作的序中寫道:“多少年來关于情感作文,我一直盼望著在家鄉的土地上早日升起我們民族自己更多的文學新星,形成自己的文學星群,為祖國社會主義民族文學事業增添光彩。”這些話都表露出他作為一個仫佬族人對家鄉、對民族、對文學事業發展的一往情深!

  我和老包之間既是老鄉,是文友,更是師友短篇读文情感文本,我的文學之旅能走到今天,與他的鼓勵、幫助和指導是分不開的。我七十年代初大學畢業,分配回羅城縣委宣傳部新聞報道組工作,常在廣西一些報刊發表點詩歌、散文。老包當時在廣西乃至全國文學界已很有名氣,作為家鄉的名人,我極想認識他,都苦於沒有機會。有一次,他回羅城竟然主動找我。那天,我在辦公室趕寫一篇新聞稿,他走進來用仫佬話問我:“你是潘琦吧?”我抬頭見是老包,熱情地握著他的手激動地說:“是呀!老包,久聞你的大名,今天終於見到了!”他坐下說:“看到你發表的作品,知道你是剛畢業回來的,也想認識一下你這仫佬族的后起之秀!”打那以后,我們交往甚密,成為錚友、摯友。他每次回羅城都會找我聊聊,詢問創作情況,將我的作品帶回南寧幫潤色並向報刊推薦。1986年4月,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山泉淙淙》出版時,老包為之作序。九十年代初,他四處籌資出版《南國詩叢》,還專門為我出了第一本詩集《山鄉晨曲》。他在詩集的序中,對作品給予真摯、真實、真心的評價,希望我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寫出更多的好詩,為仫佬族文學事業增光添彩。后來我每發表一篇文章,出版一部作品,他都第一時間打電話或直接到辦公室表示祝賀,並提出些意見和建議,是難得的良師益友!

  多年的友好交往,真誠相處,使我深切感受到老包的許多優秀品質,他熱情、勤奮、真摯、坦誠。他學歷很低,文字功底薄,但由於對文學的鐘情,他勤奮學習,刻苦努力,筆耕不綴。廣西沒有專業作家短篇读文情感文本,他把每天工作之余的時間,別人下棋、打扑克、逛街、聊天的時間爱情小短文,都用來讀書、練習寫作上。他就憑著這股牛勁幾十年如一日,先后創作發表了二十多詩、一千多首短詩和百余篇散文、小說、創作隨筆與評論文章关于情感作文,出版了11本作品專集短篇读文情感文本。退休之后,還不顧年老多病花三年時間,創作了32集電視劇《新劉三姐》,后因諸多緣故未能開拍,但過中可見老包的一片苦心。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作品先后十次獲自治區和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老包對文學鍥而不舍,勤奮學習,執著追求的精神,以及他取得的文學成就,為廣大文學愛好者樹立了作家不論學歷高低,“勤能補拙”“天才就是勤奮”的極好榜樣!

  如今,老包走了,永遠離開了我們!這是中國詩壇爱情小短文、廣西文學,尤其是仫佬族文學的一大損失!這些日子以來,我的眼前,經常會出現一個滿腔熱情但時時都在沉思或伏案筆耕的老包,他手裡總是離不開一支煙,桌上擺著一杯茶水……我耳邊,時時會響起濃重渾厚親切的仫佬話音:“作為一個仫佬族作家,我將為我的家鄉、我的民族、為祖國和人民的文學事業,奉獻自巳的畢生精力!”(潘琦)

  包玉堂 (1934—2020),筆名夜光、山音等。仫佬族。廣西羅城人。中員。1949年參加,歷任小學教師、教導主任、校長,縣報記者关于情感作文,柳州地市文聯副秘書長,自治區文聯專業作家关于情感作文、創作組長,自治區文化局副局長、黨組副,作協廣西分會專職等。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五、六屆代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1950年開始發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虹》《歌唱我的民族》《鳳凰山下百花開》《在天河兩岸》《回音壁》《清清的泉水》《春歌不歇》《紅水河畔三月三》《鄉情集》《廣西當代作家叢書·包玉堂卷》,散文集《山花寄語》等,劇本《劉三姐》執筆者之一,主編《南國詩叢》《繁花詩叢》《蘆笛詞叢》《仫佬族民間故事集》等。作品獲廣西首屆民族文學創作一等獎、廣西第二屆少兒文藝優秀作品獎等。1960年被授予全國新聞、文教、衛生戰線先進工作者稱號,1992年被授予廣西壯族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