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文明古国类似,古代日本不乏鬼狐仙怪或者能人异士的故事
和其他文明古国类似,古代日本不乏鬼狐仙怪或者能人异士的故事。其中一些几乎没有神话色彩,可以看成科幻萌芽,比如《远古逸事录》和《伐木者的故事》。但要寻找近代科幻的踪影,就要等到国门大开之后最伟大的作品作词。
最早的日本科幻小说名叫《西征快心篇》,作者严恒月洲,发表于1857年,“黑船事件”四年后。小说中,以日本为原型的“黄华国”挑战英国,战而胜之,还将英国成四部分。它由中国文言文写成,当时这是日本精英阶层的雅言。
《西征快心篇》没写到先进技术,只是让故事发生在近未来。将这篇作品视为日本科幻的开端,就在于它对未来的态度。近代以前,莎士比亚或者罗贯中这类古典作家不会关注未来,写的都是自己出生前几百上千年的故事。它们符合中古历史观——美好都发生在过去,未来最好的可能无非是返回黄金时代。而从《西征快心篇》开始的日本科幻完全调转了关注的方向,这也是科幻不同于传统文学的重要价值观。
早在“黑船事件”之前,日本就出现“兰学”,以荷兰为榜样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所以开国后,日本的改变既迅速又彻底。有趣的是,这段历史也被当代科幻作家山田正纪写在小说《艾达》里面,19世纪初的兰学泰斗玄白和间宫都是剧中人物。
如果比较开国的日期,日本比中国还要晚十三年。但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工业化,其速度远超中国洋务运动。反映到本土科幻上,也比中国早产生二三十年。从十九世纪七十年始,他们就大量翻译凡尔纳为代表的国外科幻,然后群起效法。
对于致力“脱亚入欧”的日本来说中国文学网官网网站,未来是国民的关注点。涌现了不少诸如《未来记》、《国会未来记》、《新未来记》、《二十世纪之亚细亚》一类作品。甲午战争后甚至有人写过《未来记》。
当时的日本作家放眼看世界,写出《万国航海》、《西洋旅途见闻录》之类作品。它们不是游记,而是虚构的伪旅行小说,这个类型在欧洲也是科幻的一个重要源头。由于大量翻译欧美科技文献、科普作品与科幻小说,日本作家也很早就关注新技术,如热气球、潜艇之类,并写在作品里。
与中国类似,日本最早的科技人才都是留学西方,本土的近代科技教育体系还没有奠定,所以,明治时期日本科技人群数量远少于传统文化人,最早写科幻的也是后一群人。他们知道科学很厉害,但只是从外部看科学,不知道它究竟在如何运作。
当时的日本科幻主要写科学进步会给社会造成什么影响,并且围绕两个主题展开。一是日本要不要搞君主立宪制,比如《文明之花》幻想日本女性得到参政权,比现实提前了六十年。二是日本能不能打得过列强。比如《西征快心篇》战胜英国,须藤南翠在《春晓搅眠》中描写日清战争。至于小说提到的科学技术,则普遍漫画化、夸张化,科学家形像脸谱化。
有趣的是,这时日本作家还开始写穿越小说、伪历史小说,是中国早期科幻史上不曾见过的题材。典型作品就是虚构日本古代武士“源义经”东渡,化身成吉思汗征服天下。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出现过很多篇,风云一时。还有《丰臣再兴记》,描写丰臣秀吉先统一东亚,再统一世界。这种典型的意淫作品在后起国家新兴之初并不少见。
到了贯名骏一写的《星球世界旅行》,日本科幻开始超越传统社会话题,独立构思未来。主人公分别游历由“体力”、“智力”和“文明”支配的外星世界,这也是作者设想的文明阶梯。作者甚至设想在“文明”世界里存在人造人,还遵循“人造人管理三原则”,比阿西莫夫设计出类似的“机器人工学三定律”早半个多世纪。可见这时候已经有日本作者从科学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不过,从文本本身来分析,这时的日本科幻处于科幻文学第一阶段——点子阶段。该期作品往往只提供一个科幻点,主要用于说明主题,虽然有人物,但没有矛盾冲突。基本就是“我遇到了什么”,或者“我听某人说他遇到了什么”。再有就是几个人讨论自己的社会理想。讲述者鸿篇大论,却不参与矛盾冲突,很多作品几乎不成其为小说。这种参观访问记式的科幻直到七十年代末还流行于中国。
押川春浪(1877——1914)是将日本科幻推向成熟的作家。1900年,他创作了科幻小说《海底战舰》,这年也被日本学者视为本土科幻小说元年。在小说中,一群日本人跑到无人岛上研发潜水艇,消灭海盗船,挑战军舰,为日本扩张大出其力。
与以前的点子文学不同,《海底战舰》情节饱满,有复杂的起承转合。特别是作者对潜水艇的运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不再是早先日本科幻中漫画式的技术。作者对当时国际局势也有清醒的认识,不仅预言了四年后爆发的日俄战争下载中国作家网,还虚拟了不少亚洲殖民地的反抗战争。
当然中国文学网官网网站,这部杰作并非无源之水,受凡尔纳《海底两万里》的影响很大。另一名日本作家矢野龙溪早几年创作的《浮城物语》,其情节结构也为押川春浪所借鉴。但是它有成熟的文学形态,并一跃成为成为当年日本畅销书之最。
押春川浪一发不可收拾日本文学的特点,创作大批冒险科幻小说,也被晚清时期中国文量翻译。计有《秘密电光艇》、《空中飞艇》、《千年后之世界》、《白云塔》、《银山女王》等多篇,是当时被中国人主要译介的外国科幻作家。这些作品极大影响了晚清科幻小说的创作。
1900年前后,村井弦斋的作品《日出之岛》开始连载。小说中两名富翁用发明创造的方式,比赛谁对人类贡献最大。和几十年后中国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相似,这部罗列发明创造的小说在当时吸引了很多读者。这是日本科幻主题的一次飞跃,从传统社会话题变成纯粹的科学话题,从“用科作幻”,变成“对科作幻”。
这种变化当然不会一蹴而就。早在1895年加藤弘之在《二百年后的吾人》中,已经设想煤炭资源会耗尽,未来人类要用风能和太阳能,只是没有展开描写。
1911年日本收回关税自主权,1914年日本第一次获得外贸顺差,1918年日本凭借真刀成为战胜国。这些成功使日本真正跻身列强。与同期晚清和初年中华文坛哀鸿遍野的悲观情绪完全不同,这时候日本文坛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并且也反映到科幻当中。当时日本作家经常写的就是科学家发明了什么技术,如何改变人类生活。未来肯定要比今天好。如果要对比的话中国文学网官网网站,风格很像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国科幻。
同为一战胜利国,中国只是靠站队赢得虚名,事后仍陷在军阀混战当中,无论科学研究还是工业发展都提不上日程。间接导致中国在整个时代没出现过成批的科幻作家,以及成规模的科幻作品。而日本在大正年间彻底建成了本国的工业体系与科教体系,培养了强大的科技人群,而这些人是当年科幻文学最强大的社会基础。
这时,以幸田露伴为代表的科技阶层出身的作者登上舞台,他们不仅熟悉科技细节,也会把科学精神写在小说里。比如他的作品《五重塔》,描写技术人员建造世界第一塔。幸田露伴还幻想了未来的东京。
到了1910年代最伟大的作品作词,日本先后出现两本科幻杂志《探险世界》和《冒险世界》,比美国出现专业科幻杂志还早。两刊专登探险类科幻,也与当时国际科幻界以凡尔纳、伯勒斯之类探险科幻为主流的阶段相呼应。
出版人不仅看重这一新兴文学的市场,对它的社会价值还有着强烈的自觉意识。他们声称要通过科幻小说宣传积极开拓最伟大的作品作词,大胆进取的精神。
在当时,科幻在各国都还没有统一名称。1932年,日本作家创造出“空想科学小说”一词,成为日本的科幻概念。
这两本刊物上出现了大批描写新技术的科幻小说,题材包括长生药、新元素、机器人等等。甚至已经开始有作家创作反映环境污染问题的科幻作品,如贺川丰彦写的《征服空间》等。《爱情曲线》描写用药物控制情绪导致人类毁灭,也是属于下个世代的科幻话题。
科学-工业时代不仅催生了科幻文学,还催生了与它最近似的一种类型文学,那就是推理小说。两者都要求凭借科学知识进行逻辑推断,都讲求实证精神。于是推理作家经常与科幻作家跨界创作。
两战之间,日本著名推理作家江户川乱步就创作过科幻题材的推理小说。另一位作家海野十三以科技原理为素材写推理,既是著名推理作家,也是领先的科幻作家。
二战打响后,日本立刻涌现出不少战争题材科幻小说。除了鼓吹日本胜利的作品外,也有严肃思考的作品。比如大下宇陀儿在《百年病奇谭》中,就预言日本终将战败。1943年,北村小松在《火》中已经设想了炸毁富士山。
这时的美国科幻也还在成熟过程中,各工业化国家自己的科幻都还有一定发展空间。然而和中国情况类似,这两个阶段的日本科幻基本没有流传下来,今天只有研究者才会去阅读。战后日本科幻在引进的基础上重新起步。
1923年日本文学的特点,矢野彻诞生于日本爱媛县松山镇,二战时还入伍当兵。随着日本败北,矢野彻流入失业大军。他有幸在美军基地里找到一份收集垃圾的工作。就在一堆堆废弃物中,矢野彻发现了美军官兵带来的大量科幻小说。
被这些小说漂亮的封面和插图吸引,矢野彻通过阅读它们学习英语,几年后便开始尝试翻译,他最早将海因莱恩、斯特金、赫伯特等人的新型科幻引入日本。这些作品逐渐受到正在废墟中重建家园的日本人的喜爱,并培养出大批本土科幻爱好者。从他们中间又产生了简井康
后来,矢野彻成为第一个访问美国的日本科幻作家。他还与友人合作,成立起日本科幻作家协会,并担任主席一职。战后日本最早的科幻迷几乎读的都是美国作品。当时《早川科幻系列》等著名出版物,里面也都是翻译的美国科幻。
部分出于美国科幻本身的成熟,部分出于这些日本铁粉的引导,新一代日本作家大量模仿阿西莫夫或者布雷德伯里,并将自己纳入国际科幻传统,而非本国科幻传统中。日本科幻作家光濑龙接受采访时就说,对他影响最大的科幻小说是《童年的终结》(克拉克)、《入夏之门》(海因来因)或者《金星无反应》(莱姆)这些。
另一位“50后”日本作家山田正纪干脆将玛丽·雪莱创作《弗兰肯斯坦》这件事本身当成素材,写出长篇科幻《艾达》。小说中,玛丽在不同年代反复出场,介绍自己的创作经历。山田不仅对她十分熟悉,对《弗兰肯斯坦》的各种版次及其发行情况如数家珍。而她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科幻作家,在这部小说中引发了虚构故事入侵现实的历史。
对于这种现象的评价不一,有人认为这使得日本失掉了自己的科幻风格。但笔者认为,科幻文学有自己的传承,从玛丽·雪莱、斯蒂文森,到凡尔纳、威尔斯,再到美国黄金时代。它和民族文化的关系并不大,而与科学文化本身的传播有关。各国科幻文学最终都会认同科幻自身的这个传统,而非本国早期那些科幻尝试。中国完成这个转变要晚到九十年代。在今天,中国科幻作家也是更熟悉外国科幻作品,而非本国早期科幻。
先是喜欢阅读,看得不过瘾就自己写,新一代日本科幻作家、评论家和出版人同样来自科幻迷。1957年,31岁的柴野拓美创办日本科幻迷杂志《宇宙尘》,从那以后成为日本科幻的圭臬。大量科幻迷在上面练手,涌现出了日本半数科幻作家。
日本的漫画很发达,科幻作家也会受漫画影响,这在国家包括中国是没有的。60年代,手塚治虫靠《铁臂阿童木》形成了本土科幻作品雄厚的影响力,很多新一代科幻作家都受其影响。
经过大半世纪探索,以及与西方国家方便的交流,日本科幻作家到这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创作理念。1954年出版的《星云》上刊登了日本科幻小说协会的宗旨,其中有这样的话:可以说,当今在日本,传统的小说仅仅在古老的,千篇一律的环境感情和人类的关系中寻找主题,而在新的科学世界中奠基的科学小说必将能提供其开拓的领域。《日本科幻小说史线页。
在矢野彻等人推动下,日本科幻在美国科幻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篇章。1962年,日本举行第一届科幻小说大会时就有四千人参加,可见群众基础的雄厚。进入六十年代,更出现了眉村卓、丰田有恒、福岛正实等一大批本土作家中国文学网官网网站。
二战过后,日本能迅速从残破中发展起来,根本原因在于科教体系尤存,很快就培养出大批科技人群。由于工业化加速发展,六十年代末日本经济就达到西方世界第二名,本国科技群体从中获得良好收益,也刺激了青少年投身科学事业最伟大的作品作词。在这种背景下,日本科幻得到飞速发展。
新一代科幻领军启蒙人物矢野彻不仅从事翻译,也尝试自己写科幻。他在《纸飞船传说》中将日本古代地方文化与外星人题材结合起来。这类题材今天看来已经平淡无奇,但是小说文笔尚佳,具有唯美倾向,这也是日本科幻文字上的特点。
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素材作为一种补充进入到日本科幻中来。美国评论家路易斯甚至认为,日本科幻不象欧美科幻那样关注未来与科技,几乎算不上科幻小说。不过,传统文化虽然主题消极保守,但是经过千百年锤练,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美学形式。对于那些有艺术取向的科幻作家来说自然有其吸引力。这在中韩等历史悠久的国家都是如此。
星新一是日本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科幻作家。他的父亲星一就在大正年代创作过科幻小说,星新一子承父业。除了美国科幻外,他还受到中国典籍《聊斋志异》的影响,于是专攻微型科幻小说,最终成为世界上几乎惟一以此成名的科幻作家。
星新一的作品与凡尔纳、阿西莫夫等人的作品类似,在价值观上都有着“干净”、“纯洁”“积极向上”的特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引进时全无顾忌,将它们作为青少年的科学启蒙读物。由于篇幅短小,国内报刊经常选用他的作品。笔者认识的一些编辑常以星新一为例,希望国内科幻作者也能大量创作微型科幻小说,殊不知与篇幅相比,创作微型科幻小说难上加难,全世界的成功者也只有这么一位。
在日本本土最有影响的科幻小说家要属小松左京,他被称为“日本科幻的推土机”,意思是他带头克服了日本科幻文艺发展中遇到的许多困难。
1973年,小松左京的代表作《日本沉没》问世,轰动日本,发行量高达四百万册。次年,该书在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以“批判日本军国主义材料”为名义翻译到中国,成为十年中惟一被译介到中国的日本长篇科幻小说。该版汉译本前言上赫然写着“伟大的日本人民永远不会沉没”!
小松左京当然不会诅咒自己的民族沉入大海,并且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对中国很友好。西方国家在日本面临灭亡之时只允许高技术人员移民,只有中国派出舰队运送普通日本难民到避难。书中那位在幕后掌控日本政坛,对日本人民于灾难中自救起决定性作用的“百岁老人”也是一位来自中国的青年僧侣。
《日本沉没》之所以能成为日本科幻标杆,在于它发扬了科幻文学特殊的主题——人与自然的斗争才是永恒的,根本的,决定着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大灾大难面前人类总是要团结的。正是这个主题,让科幻文学和专写人际斗争的主流文学彻底分野。
有趣的是,在这本书之前,小松左京写过《谁来继承地球》等作品,描写地球的毁灭,但影响力都不如《日本沉没》。这部书使用了大量地质学推测,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
光濑龙是一位有着哲学思维的科幻作家,其代表作是《百亿日、千亿夜》。小说以三个历史典故开始,分别是柏拉图寻找亚特兰蒂斯、悉达多问道阿修罗王、耶稣受难。但这三个角色都不是历史上的人物,而是与机器合体的外星人。他们追索(或者隐藏)的终极秘密就是万物为什么会腐朽、衰退和死亡。这既是哲学宗教话题,也是热力学第二定理的内容。
于是,小说前半部分用宗教语言来描写,后半部分完全进入科学语境当中。敌我双方从地球一直战斗到仙女座大星云,最后搏杀于“负离子之海”。这部作品是具有《三体》风格的巨作,说明类似风格与题材在各国、各时代都会涌现于科幻当中。
1986年,日本青年作家田中芳树完成了两百万字的科幻史诗《银河英雄传说》。在二十世纪最后20年里,它是全世界非英语科幻创作中屈指可数的商业巨著。三十年来,这本书不仅在日本拥有极大影响,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也获得大批“银英迷”。该书后来被改编成连续剧和电子游戏,更扩大了影响力。
田中芳树于1952年出生于日本熊本县。自幼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三国故事,更是他创作时的重要借鉴。他开始创作《银河英雄传说》时还不到三十岁,这个年龄在当时已经出现大量前辈的日本科幻界只能算小字辈。田中芳树在创作过程中逐步学习文学技巧,小说前面三分之一部分节奏较快,还属于纯粹在讲故事。后面叙事节奏逐渐慢下来,着重于人物塑造和文学描写。
这部巨著于1986年最后出齐,许多人对它的价值表示怀疑,甚至怀疑是否算得上科幻,因为评论界和出版界将它标注为“架空历史小说”。其实,《银河英雄传说》就是典型的“太空剧”。在同类作品里,以背景之宏大,人物之繁多,情节之复杂,都将作品甩到后面。同时,作为一部以社会变迁为主线的科幻小说,《银河英雄传说》全书描写到的科技发明达数百处之多。单从这个角度看,它也是堂堂正的科幻小说。
除了这些作家,日本一些主流作家也参与科幻创作。最著名的例子是安部公房创作出《第四纪冰川》。在这部杰作中,两极冰川融化,全球被水淹没,日本科学家研究让人长出腮以适应水下生活。生活在自然灾害频繁的地方,日本科幻作品中的灾难题材既多见又出色。
日本还有一位出名的女作者栗本薰,十分高产,拥有大量读者。其代表作《豹人英雄传》已经出版到八十多卷,一千多万字中国文学网官网网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篇幅最长的文学作品。
1980年,在日本国民个人所得税统计中,作家松本清张名列第一。八十年代中国观众通过电影接触到他的《砂器》等推理小说。其实他也创作过大量科幻作品,如《末日来临》、《人兽之日》等。
七、八十年代,由于经济强势发展,日本大量输出本国文化,在世界上代表着东方文化。著名科幻电影《星球大战》系列就是受日本武士小说《宫本武藏》影响,无论背景设定,还是服装道具,都有浓厚的日本风格。
七十年代末,日本本土作家出版量超过国外科幻作家译本,说明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中国科幻发生同样的转变差不多要晚二十年。九十年代初,日本每年出版四百多本科幻原著(含作品集),还有一百多本译著,与英国不相上下,仅次于美国,在非英国国家里遥遥领先。
今天,中国科幻出版量还远未达到这个水平。如果再看十倍于日本的人口数量,差距更为明显。文艺只有广种才能薄收,如果中国科幻也达到这个出版量,恐怕两三年就能收获一部《三体》。
与中国类似,这时的日本科幻虽然影响力在扩大,外界批评也不断增加。不过多来自文学界,而非像中国当年那样来自科学界。文艺评论家认为日本科幻小说缺乏人文关怀,“简直不是人写出来的”。
中国科幻尽管没有受过文学界这样的系统批评,但是笔者私下接触到的文学界人士,几乎都指出国内科幻的这个缺陷。
曾经如此厉害的日本科幻,现在怎么样了呢?可以从科幻小说《艾达》中看到一鱗半瓜。作者通过一个二流科幻作家角色发出感慨:“自从年号变为“平成”(1989年)以来,我们这个行业就急速地衰退了。”、“我们这一行所写的小说已经很长时间不为世人接受了。这些作品被看作是骗小孩子的谎言,一直得不到好评。”
可是,纯文学依然有人看,类型小说仍然卖得不错,为什么只有科幻小说衰退了?这位科幻作家和一个科幻编辑分析研究,脑洞大开,认为是超大型粒子加速器“艾达”造成的后果。因为只有科幻文学才需要虚构另外的世界,而“艾达”由一台量子电脑控制,本身就能不断创造平行世界,于是干扰了科幻作家虚构世界的本领。
只有“摧毁”艾达,才能拯救日本科幻!这两个人真就这么去干了。这段故事的风格近乎无厘头,但里面写到的日本科幻衰退的各种景像却让我们感同身受。
“科学幻想小说”这个概念其实并不准确。从题材来看,绝大部分科幻小说写的是技术发明和工业运作。科学研究相对枯燥下载中国作家网,离文艺家的视野更远,而技术和工业有质有形,直接影响社会,容易作为题材加以借鉴。
唯其如此,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社会一旦进入所谓的“后工业时代”,科幻就整体呈现下滑趋势。进入这个时代的最重要标志,是工业在经济整体中比例下降,金融服务业上升。大量工厂迁出本国,转移到中国这样的后发展国家。美国于70年代末进入后工业时代,日本稍晚,也于九十年代初进入后工业时代。
工业资本和技术都可以转移到外国,在工业时代培养的大批工程技术人员却转不走,承受着岗位流失,收益下降之苦。而他们是各国科幻黄金时代最重要的支持者。由于本国工业萎缩,科技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也在下降,新一代美欧日年轻人更愿意学金融、商业和法律。
与之相反,生态主义、反科学下载中国作家网,乃至各种怪力乱神开始复兴。“据1984年日本广播协会的调查,年轻人对灵魂和超能力的关心程度很高,而且显示出年龄越小,关心程度越大的趋势。”《当代新兴宗教》359页。
2000年后,新一代日本科幻迷很多是受《哈里·波特》的启发,而不是经典科幻的启发喜欢上科幻。(《哈里·波特再掀日本科幻小说热潮》(《国外出版瞭望》、2002年第3期)。老一代科幻迷多是科技迷、工业迷。他们除了看科幻,还爱谈论科技,自己也会鼓捣小发明小创造。新一代科幻迷多以奇幻迷为主,喜欢钻在虚构的世界里不出来。
这并不是日本一国独有的现象。美国、日本和中国在现代化程度上各有一代人的差距,但在这个现象上几乎同步。
虽然出发点都是不甘于现实的平庸,但是日本早年提倡探险科幻,鼓励读者从枯燥现实中走出去,开拓一番精彩人生。而当奇幻主题入侵后,思想基调却成为从枯燥现实龟缩进华丽的想象世界。这时的日本科幻与二次元等风潮融合,成为供“御宅族”逃避现实的消费品。笔者以为,呼吁改造现实的科幻,与追求逃避现实的科幻,在价值上不应该等量齐观。
“他们许诺给我会飞的汽车,结果却是140个字符。”这段话形象地描写了后工业时代与工业时代价值观上的差异,人们正在丧失对外探索和征服的。受这种影响的科幻文学偏软、偏幻、偏内向,主题偏于反科学。这就像写武侠小说,主题却是宣传不要打架一样别扭。抽去科学精神这根主心骨的世界科幻已经进入相当长的蜇伏期,日本也不例外。
以《时砂之王》为例,这部完成于新世纪的科幻小说以日本历史上邪马台女王卑弥呼为主人公,她与中国的三国同时代,并与其中的魏国有外交往来,但在日本历史上是个神秘的存在。小说中未来的人类与能够自我繁殖的机器人群作战,双方通过时光旅行术,不断向过去派遣军队,以图改变历史,夺取优势。
这部小说与中国的《天意》系列不仅风格相同,而且几乎出版于同一时代。《时砂之王》的人物和情节都写得很不错,在技巧上已经磨炼得很精细中国文学网官网网站。但总体上只是历史文化与科学概念的杂烩,题材既不新鲜,价值观也很陈旧。
当然,也有仍然走在传统道路上的新科幻产生。1995年,日本作家濑名秀明创作出《寄生前夜》,成为发行160万册的畅销书。这部作品描写线粒体试图摆脱人类躯体的恐怖故事,被称为日本近期技术含量最高的科幻作品。《寄生前夜》已经被改编成电影和游戏,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新的时代中,推理小说与科幻小说仍然相伴而行。1989年,铃木光司创作了《环界·铃》,因为改编电影名叫《午夜凶铃》,小说也一直以这个名字在中国流行,并且被视为恐怖和推理的经典。不仅有日本改编电影,还被改编成好莱坞电影并拿过票房冠军。
这部作品以网络科技和生命科技为题材,描写人类自身的进化,完全是一部科幻小说。如今人们提倡搞“科幻+”,也就是创作一部作品时,用科幻类型加上另外一种类型,以求更广泛的受众群体。《环界》就是成功的“科幻+”。科幻是题材类型,推理是情节类型,恐惧是情绪基调类型。三者就像身高、体重、肤色一样互不干扰,可以并存。
可惜日版改编电影完全删除科幻构思,变成怪力乱神。影响更大的美版萧规曹随,连日版改变主人公性别的作法都继承下来,结果反到让它成了恐怖片经典。铃木光司又写了三部续作,一部比一部更科幻,而它们的改编电影却沿着另一条道路走下去。
不久前,山田宗树的《百年法》既获得了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年度大奖,也获得了日本科幻星云奖。这部小说使用了完全架空的历史背景,而其情节则是典型的推理小说。
2011年,日本作家伊藤计划凭借小说《和谐》获得美国的菲利普·迪克科幻小说奖,这是日本科幻作家第一次在海外获奖。遗憾的是作者于获奖前两年去世,无法再添佳作。到现在,日本仍未有作家得到过刘慈欣凭借《三体》所获得的荣誉。
日本与中国一样是后发国家,并且后发先至,替中国完成了现代化中的很多试错过程,科幻也是如此。这就是我们关注日本科幻的理由,从它身上学到的经验教训,恐怕还会多于欧美科幻。
如何理解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持“后工业”观点的人认为,人类已经吃饱喝足,有病能医,科学就不必再发展,工业化也要到此为止。以后大家弹弹琴、作作诗就是主要的精神生活方式。
而持“再工业化”观点的人认为,工业化有“1.0”、“2.0”、“3.0”乃至无限的版本,现在不过是人类停下来歇口气,总结经验教训。未来很快会有一波新的科技发展,一波新的工业化又要开始。
如果人类社会真处于前者所说的阶段,那我们可以提前给科幻文学写悼词。因为它的活力、它的社会影响力几乎都来自现实中的科技进步。而如果现在只是两次高峰中的低谷,那么我们会期待科幻文学有一次新的暴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