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学作品文学网站大全

  • 2023-07-02
  • John Dowson

  今年书展让大家最难忘的一刻之一要数阔别多年的诗人芒克与北岛《往事与《今天》》的对谈

中华文学作品文学网站大全

  今年书展让大家最难忘的一刻之一要数阔别多年的诗人芒克与北岛《往事与《今天》》的对谈。在现场,芒克回顾《今天》杂志名字的来历时说:“我的脑海里当时忽然闪现出“今天”二字文学网站大全,我认为也唯有“今天”能够说明我们所办的刊物和作品的当代性,以及我们作品的新鲜和永不过时。”

  如今的《今天》已经从当时的“当下”变为了历史。但当我们回看它的时候,当下的我们也随之而改变,这种改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是必要的。历史从来没有,而通过个人的叙述与回忆,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拨开眼前的一团团“迷雾”,更好地理解世界以及个人在其中的位置。

  以下,我们为大家推荐的这十本书都是从个人经历与视角入手,为读者展现了“潮流”之外的新观点与新问题。

  “1978年可以说是我人生重要的一年中华文学作品。所谓重要,一是这一年我二十八岁了,我终于选择了一条我想走的路,也就是选择了一件我自己想做又愿意做的事情去做;二是从这一年开始直到多年以后我的命运都与此事有着斩不断的牵扯。这件事情就是我们创办了《今天》这本文学杂志……我想,我现在要去写的这些回忆,那就只能想起什么说什么了,因为我毕竟只是我,我的记忆也仅仅是我的记忆。当然也正好趁着这个时候我还活着,我还没有彻底地离开我。”(芒克)

  1978年的严冬,芒克、北岛、马德升、陆焕兴和黄锐等人联手催生了《今天》文学杂志。这本书是诗人芒克时隔40年文学网站大全,首次回首青春,回望《今天》文学杂志诞生历程的自传性作品。

  今年陈冠中的系列作品中,又添了一本新书《一种华文多种念头》,作者在书中对华文(Sinophone)和中文(Chinese)的定义做了区分,并指出了一直以来在不同场合下人们对于二者的误用。二者之间并非是相等关系,华文所指代的书面表达范围要远大于中文。当代华文一直都是“杂糅”和“多元”的产物,陈冠中在书中表达了对于华文发展的几个念头,比如,“在不同地域以及社会体制等多种制衡下,各地方、阶层、族群、性别、世代、载体以至个别写作者仍然可以在有限度自由的情况下,写出各自的、真正意义上的一种华文。”

  《在学术界谋生存》的作者李连江以二十多年在学术界探索的亲身经历与清醒思考,揭开学术圈的生存法则和注意事项、规则与潜规则,分享学习研究的方法与捷径。面对当下接连不断的学术界丑闻,本书为外界提供了罕见的平视视角。

  巴金作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华文学作品,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活了101个年头,橫跨两个世纪。《巴金:浮沉100年》以巴金为经,他的几位朋友为纬,贯穿多个运动和社会事件,交织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及广大人民的命运图景。

  在巴金身上发生过的一系列悖论:从理想主义者到经验主义者;从社会批判家、政论家到小说家;从无政府主义者到领导者;从“家”的叛逆者到“家”的守护人。巴金不断地追求着,变化着,适应着,又反抗着。他本人把这种生存状态称为“挣扎”中华文学作品。本书忠实地记录了巴金一生的挣扎轨迹,揭示了他在精神方面的艰难历程。

  《一个人和他的时代:杜厦自传》是著名学者及企业家杜厦的自传。从家庭出身、亲历到知名学者、成功商人,自传记录作者近70年传奇经历,透过个人经历折射出1949年以后中国主要的中华文学作品、经济、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引人思考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的诸多迁变。当我们读到这部自传的时候,似乎也听到渐去渐远的涛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辛酸、疑惑和欢乐。

  “香港是文化沙漠”一直是香港挥之不去的标签,天地图书出版社历时五年推出的《香港当代作家作品选集》则为香港文学的地位做了有力的证明。这套选集原本计划三年内完成,然而由于编着工作的繁複,直到2017年9月,该系列才终于推出,包括刘以鬯文学网站大全、也斯、董启章、梁羽生、亦舒、金庸、饶宗颐等共计二十一卷作家选集。

  其中的《刘以鬯卷》更是了解刚刚去世的香港文学大师刘以鬯的必读之作。他的小说关怀社会人生,探求物象内在真实,注重民族化和现代化的结合文学网站大全,创新意识丰盈;他的评论,包括作家的重估、杰作的发掘、文学历史的俯瞰和求证,遵循着求真求确、看树看林的原则,以认真、严谨为世所推崇。 本卷以创作年段分为六辑,共收二题十二首诗,二十三篇小说,十九篇评论,其中将近三分之一篇目首次结集。序和一辑附录的资料为了解作品研究作家提供了门径。

  何伟(Peter Hessler)、欧逸文(Evan Osnos)与梅英东向来并称外国书写中国的“非虚构写作三巨头”。何伟用脚行遍中国,讲述中国不为人知的真实面;欧逸文眼明手利,写进中国面的最深处;而梅英东是将生命最精华的二十年投入中国、成为中国女婿,以自身的二十年观察中国的二十年变化。

  梅英东用自身对中国情感的变化,来二十年的“变与不变”。从首善之都的拆迁老屋谈中国快速发展与文化保留的取舍命题,写出《消失的老北京》;接着以《在东北》双线并陈妻子家族的东北农村生活以及更广阔的近代东北史,交揉讨论农村转型与土地人情的关系;梅英东在“中国三部曲”最终章——《中国变奏曲 : 一个旅行作家的中国二十年》中要谈的,表面是回忆自身的二十年中国体验,实际上则是对比变迁速度过大的中国现况,带领读者重新认识改变之前的中国。

  有“战地玫瑰”之称的香港独立记者张翠容继《中东现场》、《拉丁美洲之路》、《地中海的春天》之后,其最新作品《欧亚现场:见证现代化浪潮下的矛盾与冲突》也由城邦旗下的马可波罗出版。“我从乌克兰、土耳其、伊朗、印度到缅甸,发觉她们都有自身的传统和文明,而同时她们都在十字路口上表现得很困惑。透过这五个国家,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不安与焦虑。希望能以此五个国家作为例子,从中反省我们自己的问题。”(张翠容)

  张翠容想透过亲身的体悟,提供读者一个看待问题的面向与思维──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信仰与理性、个人与集体、私有与公共,是否有必然的对立?我们究竟该往东走或向西跑?还是站在东西之间开拓独立自主、寻找具有回应自身历史脉络的现代化论述空间?这全是发展中国家或非西方国家的大挑战。所有的问题都有其庞杂的成因,牵扯繁杂的人事纠葛,不能只用简单的一把尺去衡量。而她置身欧亚现场扮演一个旁观者与聆听者,透过镜头与书写中华文学作品,带我们探索更多事件的与反思……

  许多世纪以来,越南人本身既是殖民者,又是其他殖民者的牺牲品。越南现代史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原因也就在它的多样化统治形式、种族与文化差异,以及它的中国、法国与越南人等等各不相同的殖民统治经验。尽管一再面对庞大的压力,但越南依然存活下来,创建了亚洲最特出、最复杂的文化。

  高夏的新作《越南:世界史的失语者》是首部以越南为中心的叙事史。不从一个越南、不从单一同种民族、不从一个历史、甚至不从一种殖义角度切入,而从它的各种形式与令人印象深刻的多样性着手,对现代越南的过去进行探讨。

  日本欧亚史学者森安孝夫的新作《丝路、游牧民与唐帝国》站在“中央欧亚”(Central Eurasia)的观点上,以浅显易懂,且异于西欧中心史观或中华主义思想的方式来加以记述。换言之,以游牧骑马民族集团与丝路这两大主轴为主,重新检讨欧亚世界史。

  本书作者指出,一般的中华主义史观,把唐朝看作是中国史的黄金时代,也是汉族的黄金时代,这种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华思想,不过是以民族国家为目标的近代主义的虚构而已。唐朝是以异民族为中心,吸收了以汉语为首的中国文化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或者至少应该说,是拥有异民族血统的新汉族所形成的“唐族”国家。这是唐朝的本质。而唐朝的世界主义、国际性、开放性,正因为它是由汉族与异民族的血统及文化在汇合后产生出的能量。

  纸城。有趣,但不低俗;严肃,却不正襟危坐。这里有一些拒绝无病的文艺生活,一捧拿得起放不下的审美趣味,或者再加一点无伤大雅的吃喝玩乐。欢迎入住纸城,让我们轻盈、透明地生活在别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