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家文学作品中的药物

  • 2023-06-24
  • John Dowson

  何弘、尚伟民合著的长篇纪实文学《粮食,粮食》(大象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兼具历史感、现实感与文学性

中国文艺家文学作品中的药物

  何弘、尚伟民合著的长篇纪实文学《粮食,粮食》(大象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兼具历史感、现实感与文学性。何弘是一位文学评论家,颇具学术的严谨、思想的深度和文学性情中人的风趣;尚伟民既是小说家又是农业科技记者,积累了大量关于河南粮食生产的第一手资料及现场采访的素材。

  这部近43万字的厚重之书,布局宏阔,脉络清晰,通过翻查各类典籍、史志考证文学作品中的药物、人类学的个案调查、口述整理和现场采访等方法获得素材,又以自由灵活的跨文体方式来表达,使宏大庄严的叙事值得信赖,同时具有亲和力和可读性。

  如开篇第一章讲粮食的进化史,章名为“古人吃什么”,质朴到底,毫无学究化的刻板套路,但若没有深厚的古典文化学养和漫长艰辛的案头求证功夫,是不可能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析出这些的。如作者写“五谷”之一的大豆时文学作品中的药物,从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菽”字的原体,《诗经》中的“中原有菽,庶民采之”,《神农书》《荀子》《管子》《礼记》《孟子》《战国策》《魏书》等典籍中的记载,到隋唐宋元明清,考证梳理出每个历史时期这一农作物的地理分布、栽培与食用状况。

  史料性与文学性浑然一体,是作品的重要特色。作者通过考证,让我们明白了各种粮食的来历及食物的演化进程。今天看来一种最普通不过的食物,它的发现在当时都是意外和奇迹,穿越漫长的时光隧道,才来到普通百姓的餐桌上。

  作者以悲悯之心,在历时性中让我们看到了饥荒的无情。全球粮食供应一旦出现问题,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和影响不可估量;以人文思想者的忧患之心,在“不足温饱”到“吃饱吃好”的过程中,既首肯科技的力量,也忧患当今及未来粮食的安全性;在对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技的历时性回溯中,选出每个时期的典型事件,来聚焦呈现和分析。

  作品的结构布局、选材角度与取舍等都考量着作家的综合能力。作者在人类文明的视野中讲述这个颇具规模的中国粮食故事,历史的纵面和现实的广面文学作品中的药物,已足够辽阔。他们还精心选择、倾心呈现了两个具体的典型:一个新中国家庭的粮食记忆和“中国粮仓”河南的发展历程中国文艺家。

  “一个新中国家庭的粮食记忆”通过豫北农村尚本礼先生一家的经历,唤起国人几十年来关于吃、关于粮食的记忆。生于1940年的尚本礼老人,目睹和经历了豫北农村的生活变迁。其中,老人讲到“红薯当家的时代”文学作品中的药物,经历过一日三餐或两餐以红薯为主食的人们,现在读来恐怕感慨万千。这样的个人记忆,也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尚本礼老人的大半生为生存和温饱而挣扎,这个父亲身上也有我父亲的影子,甚至有千千万万中国农民与粮食“搏斗”和“亲近”的影子。作者根据老人的讲述整理出的这份口述史,是非常珍稀的史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史,才汇成真实鲜活的时代史。

  我虽然在河南生活了几十年,自以为对河南很了解,但读了这部作品,发现自己对身处的这个农业大省只是略知表象。如国家战略中河南作为“粮食核心产区”之一文学作品中的药物,其实施细节和耕地保护机制,粮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种植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中原大地上育种专家的突出贡献中国文艺家,农产品加工知名品牌的创业史等,尤其是河南在实现从“天下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人餐桌”的转型发展,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重要担当,让我感受到中原大地所承载的前所未有的使命,也更切实地领会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巨大进步。

  总体上看中国文艺家,这部作品讲述了中国农耕文明和饮食文化的变迁,讲述了中国各个时期的粮食政策和粮食生产状况,讲述了饥荒、粮食的匮乏与父辈的生活,更能居安思危地引导人们科学认识土地和粮食,关注粮食安全……这是一本让我们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用力之书,是一本告慰父辈的用情之书,是一本留给子孙后代的用心之书,更是一本通过粮食的故事深刻阐释中国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用功之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