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好坏时,一个极为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这部作品从何种程度上反映了时代与现实
在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好坏时,一个极为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这部作品从何种程度上反映了时代与现实。然而,原则上讲,不存在脱离时代的文学,任何作品都是对时代的一种回应。作家是时代中的作家,作家有话要说中国文艺家优美文学作品,就有了作品,因此作品必然带有时代的印记。某种程度上讲,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合为时而著”“合为事而作”,不管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适合读的文学作品,只要你有话要说,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时代做出某种回应。
在讨论文学与时代关系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两个概念:一个是文学中的“时代”,另一个是时代中的“文学”。这两个概念为我们探讨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提供了两条路径:前者是从文学内部管窥时代,后者则是从时代的视角来鸟瞰文学。多数情况下,我们习惯于从融合的角度来谈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这里,笔者想从文学相对论的角度,谈一下文学的时代与时代的文学。
首先,从时代的角度看文学。习总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文艺家、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曾经指出适合读的文学作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其实,这其中还内蕴着一层含义,即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观。纵观中外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以前很文学的,现在已不怎么文学了;原来非文学的,如今则被纳入文学队伍中来。推而想之,现在很文学的,将来未必还会文学下去;目前不文学的,未来也可能变得文学起来。一言以蔽之,时代怎样观文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文学观。
其实,“文学”这个概念,在不同时代中也是变动着的。在中国,文学是一个相当晚近的词语,是梁启超、王国维等学者在借鉴西方literature基础上为其界定的一个命名。西方学者马泰·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对现代性的界定是:现代性这个概念没有定义,只有历史。其实文学亦然,它没有定义,只有历史,而且这些历史往往交织着争论、冲突与悖反,它们在一定时期出现,被推翻,又一而再地出现。这背后是对文学话语权和合法性的角逐与争斗。
其次,是从文学的角度看时代。我们需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文学书写的是谁的时代,书写的是怎样的时代,以及为什么要书写这样的时代?以这几个问题为言说前提和语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解释为什么有些作品紧密结合了时代,有些作品完全脱离了时代;有些作品中的时代是新的,有些是旧的;有些作品中的时代是真的,有些是伪的;有些作品创作之初被视为脱离时代,而后又被追认为先锋与前卫;而有些作品一开始被赞誉为结合了时代,后来又被视为落后与保守……这背后其实涉及作家的创作动机与写作能力等更为复杂的问题。
另外,需强调的一点是,文学与时代的关系问题常同文学与现实、文学与生活、写实与写意、严肃与通俗、个人与大众等许多问题扭结在一起。我们需要明确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讨论文学与时代时优美文学作品,我们究竟在讨论什么?当我们说文学有没有顺应时代主旋律时,其实是在说大众小众的问题;当我们说文学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生活时,其实聊的是虚构与写实的比例关系问题;当我们说文学有没有为时代提供新的审美经验时,其实谈论的是文学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段问题……这些看似繁杂的问题,在探讨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时,都应有所涉及并进行深入思考。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