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北洋政府多为史家所诟病,由此延及对北洋时期外交的评价
内容简介:北洋政府多为史家所诟病,由此延及对北洋时期外交的评价。然从总体上观察北洋外交家的个人经历及中国近代外交的全过程中国文学10大名著,可以看到北洋时期的外交是由一批相当专业化的外交人员所主持,北洋时期中国政府很弱,却是丧权手资料梳理了北京政府的修约史,修正了关于北洋外交的既有认知,阐述了北洋外交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的应有地位。该书可谓关于北洋外交研究的上乘之作。全书共分八章:年修约方针的确立与发展;第四章 《中德协约》与《中奥商约》的签订。 第五章 废除《中日民四条约》交涉;第六章 《中俄协定》与北洋修约 ;第七章 北洋平等订约的努力与成果 ;第八章 五卅之后北洋“到期修约”的发展 。
作者简介:唐启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特聘教授,曾任大学历史系主任、中国近代史学会理事长等职。专攻领域为近代中国外交史,著有《北京政府与国际联盟(1919-1928)》《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1912~1928)》《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等书及论文数十篇。
内容简介:“变”乃近代中国历史的基调所在,其中极为显著且影响至今的,无疑即是以分科为标识的近代学科知识的成长。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包括物理学、社会学、哲学等一系列今日统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科的近代学科知识体系,即逐渐为中国社会所接纳,并摈弃了以“六艺”为核心、以“四科”为基本框架的“中学”分类体系。影响所及,中国社会有关现实世界及社会理念合法性论证的基础,也渐次脱离传统中国的“学术资源”,转而采纳近代学科知识所提供的“知识资源”。故此,基于近代学科知识成长的视野审视近代中国的历史,也自有其必要性。本书的中心旨趣,即是以中外文化交流背景下“中学”与“西学”的会通为切入点,并藉此把握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
作者简介:章清,1964年生于四川。1998年于复旦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员兼常务副主任,2013年入选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中国史组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史学科组副主任委员,上海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自1989年任教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以来,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最初主要集中于研究胡适的学术思想,先后出版《胡适评传》、《“胡适派学人群”与现代中国自由主义》(获“第八届上海市优秀社科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等专著。以后研究领域逐渐拓展,致力于发掘新的史料、从新的视野揭示近代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变。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杂志发表10余篇论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等项目,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德国学术基金会共同资助项目“The Formation of Modern Scientific Disciplines in China”中方负责人。2009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外文化交流与近代中国的知识转型”,并担任中研院主题计划“近代中国知识转型与知识传播,1600-1949”子课题负责人。主讲的课程《史学导论》2008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教学名师”,2005年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交流计划”,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从社会史和概念史角度研究“中国近代”之轮廓的著作。*编涉及清朝统治之下满汉关系的变化。从社会史角度关注“中国近代”的复杂性,并非要将中国近代打入另册,而是为了更准确地在全球视野下把捉中国如何应对来自西方的冲击。第二编从东西关系讨论西方近代知识的传入与再生产之问题。第三编选择宗教/教题材,讨论内在于中国近代的自他关系。第四编讨论了上述不同面相与论者持有的方法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孙江,1963年生。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学衡研究院院长、中国会党史研究会副会长。本科、硕士毕业于学,博士毕业于东京大学经典文学城,曾任日本静冈文化艺术大学教授。
陈先初:《晚近中国话语的建构和历史演进——从旧主义到新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2月)
内容简介:本书分为上、下篇。上篇全面考察晚近中国各类话语体系赖以建构的思想资源,其所处的不同语境,人们基于这些语境所展开的关于的种种思考以及话语体系建构中国作家网,不同话语体系所具有的特性和共性,它们与中国社会之间的种种“对话”。下篇重点考察各不同话语体系围绕话语权而展开的争夺,以及由此推动的主流话语的演进。全书旨在说明,晚近中国的各种话语体系,既是时代的赐予,也是建构的产物;而主流话语体系的演进,还是斗争的结果。
作者简介:陈先初,男,1955年出生,湖南临澧人。历史学博士。曾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湖湘文化史、抗日战争史。已出版学术专著《精神自由与民族复兴—张君劢思想综论》《孙中山民权主义探微》《程潜与近代中国》《湘籍近现代文化名人-哲学家卷》《人道的颠覆—日军侵湘暴行研究》及合(编)著《二十世纪中国史》《中国近代社会》《中国现代思想史》《学案》《湖南近现代史》《湖湘文化通史-现代卷》《博览群书的》《易白沙集》等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内容简介: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重现了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计划解放大上海到1950年军从舟山群岛撤退的“大上海解放史”。不仅有主体战役,还有反特务、、反轰炸,以及“银元之战”“物价之战”。讲述了70年前我党如何以强大的理想信念和智慧、依靠广大群众解放大上海,展现了中国党人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风采,回答了中国党为什么能够战胜。作者刘统摆脱了传统军史写作的框架,将目光投射到上海解放的全貌。不仅包括了1949年上海战役,还将更多的笔触放在了为恢复这座城市的生机和运转,中国党采取的打击投机,稳定市场;清除匪特,保卫安全;改造旧社会,注入经济活力等种种举措。这样的写法,更能凸显解放上海的深远意义和内涵。
作者简介:刘统中国作家网,历史学博士。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院,大校,现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史、中事史研究。著有《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 《跨海之战:金门•海南•一江山》 《唐代羁縻府州研究》 《决战:华东解放战争1945—1949》 《决战:东北解放战争1945—1948》 《决战:中原西南解放战争1945—1951》。编著有《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 《早年:传记、史料与回忆》。他是“解放战争”系列丛书的“总策划”。《决战东北》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四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工程奖。
内容简介:五四前后是中国近代史上群贤咸集,大师辈出的年代,各种思想像山崩川涌,汇聚成滔滔巨流,相激相荡中国文学10大名著,引领。那是一段迸发、永不复返、令今人无限神往的光辉岁月。本书再现了这个新旧、新旧文化交锋的大时代中国作家名单,细述政界与学界的风云往事。
作者简介:叶曙明,作家,学者,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成绩斐然。著有《山河国运》《大变局:1911》《重返五四现场》《中国1927谁主沉浮》《国会现场》《草莽中国》《李鸿章大传》《启明之星:梁启超传》等。
内容简介:华北根据地建立之初,节日就作为开展社会动员的有效场域受到领导的根据地政府的重视,在默许和迎合民间旧有节日传统的同时,引入和创造了许多具有现代意义的新节日。在延续旧传统和创造新节日的过程中,华北根据地的节日空间不断扩展中国文学10大名著,节日娱乐被赋予了更多性意涵。本书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对1937~1949年华北根据地的节日文化生活进行考察,关注节日生活背后的传统与现代、官与民之间的关系变化,探讨华北根据地以节日为切入点开展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治理过程。
作者简介:韩晓莉,女,1977年生,山西省繁峙县人。历史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文学10大名著,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社会文化史。目前已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在《近代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史学月刊》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和省部级社科项目三项,并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社科项目多项。
内容简介:《时期佛教慈善公益研究》一书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此书以时期的佛教慈善公益事业为研究对象,立足动荡转型的社会背景,从、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等三个方面深入分析近代社会变迁对佛教慈善公益事业的影响,全面考察时期佛教慈善公益的思想、资金来源、组织团体中国文学10大名著、活动内容、特点和社会影响,试图厘清社会变迁与佛教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明成满,历史学博士,淮阴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和思想教育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全国教育规划课题、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类课题十多项中国作家网,出版专著3部,参编著作5部,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CSSCI刊物论文近30篇,有7篇被复印资料文摘类刊物转载。
内容简介:甲午海战,国人聚焦已久,却又常辨常新。本书深入发掘中日双方文献资料,结合新近的水下考古成果,以丰富的照片、图解配合严谨的历史叙事,对这场牵动中日两国国运的旷世海战做出了新的解读。书中不仅详尽展示了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生动再现了惊心动魄的海战场面,而且将海战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对海战前后反映出的技术和制度问题更是进行了深刻分析。本书对“昆明换渤海”一说是否成立,北洋海军是否存在战术选择和指挥失误,“致远”舰冲击的目标是谁、因何不幸沉毁,“经远”舰的沉没地点在何处等热点问题都有涉及,提出了独到且具有说服力的见解。
作者简介:陈悦,江苏靖江人,现居山东威海。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客座研究员,山东省历史学会甲午战争专业委员会委员,长年专注于海军史、近代军事的研究和普及,主要著作有《碧血千秋——北洋海军甲午战史》《甲午海战》《中法海战》《船政史》《北洋海军舰船志》《近代国造舰船志》《中舰图志(1855—1911)》等。
内容简介:本书是对经济学德国历史学派传统的双重接续与发展,是一部近年中国经济史学界少有的描述分析战争与中国工业发展关系的著作,深具理论特色。本书重点论述了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装备工业化的状况与发展装备工业的诸种前期准备,战争爆发后国统区、沦陷区、红色根据地装备工业的演化基本情况,以及战后装备工业的命运等问题。
作者简介:严鹏,1984年生,湖北武汉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中国作家网中国作家网,现为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副教授、中国工业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工业文化研究》主编。长期从事中国工业发展问题与企业史研究工作,开设工业史、工业文化与工业旅游、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经济史理论等课程。
内容简介:《中国与大战》是哈佛大学历史系博士、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国际史和跨国史学者徐国琦先生的“国际史”三部曲之一。徐先生用国际史方法及多元视角研究了中国及世界历史上一个鲜为人知的题目: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问题。一战在很多中国人的印象中,是跟五四运动紧密结合的一个国际事件。然而大部分中国人只知道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与一战后的“巴黎和会”有关,却不知道是怎样的一种关联。中国与一战的关系,远比人们认识或想象中的更紧密,一战对中国跻身国际社会的重大意义,也远比人们认识或想象的更重大!中国与一战的关系,确如作者所说,是世界史上被遗忘的一章!而在本书中,作者一改传统的学术形态和研究方法,采用国际史视角——*越国家层面的分析视角,把全世界纳入本领域的研究框架,通过到世界各国的档案馆读档,再用专门的研究方法对档案深入分析,从中国准备加入国际体系所做的努力写到巴黎和会上中国为寻求世界新秩序而做的抗争,完整披露了中国通过“一战”寻求融入国际体系、迈向国际舞台的经历,对我们重新认识中国与一战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域和方法。
作者简介:徐国琦,安徽枞阳人,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香港大学历史系教授,香港大学嘉里集团基金全球化历史讲席教授。从1990年始,即在海外读书、教书和写书,脚踩东西文化,手写国际文章。系西方著名国际史和跨国史学者。
内容简介:1942年至1945年,中队共投入40万人的兵力,组成中国远征军,两次奔赴缅甸战场中国作家名单,与盟队合作,进行了长达3年的对日作战,取得*后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本书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滇缅抗战档案。主要内容包括:中国远征军各级指挥系统作战计划与布署,史迪威、杜聿明、卫立煌等的作战命令,中经典文学城、美、英联合缅甸作战计划与方案,各级参战部队报告敌情、战况文电,各级参战部队阵中日记、战斗详报,各级参战部队战绩表等。这些档案全面地记载了中国远征军赴缅参战的全过程,内容涵盖了其主要战役与战斗,对研究中国抗战历史具有重料价值经典文学城。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