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儿童文学外国文学作品推荐近几年的文学作品

  • 2023-08-17
  • John Dowson

  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作家徐锦庚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涧溪春晓》,近日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10月好书榜

中国十大儿童文学外国文学作品推荐近几年的文学作品

  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作家徐锦庚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涧溪春晓》,近日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10月好书榜。

  该书聚焦当代中国的乡村治理,围绕“成风化人、由乱到治”这一主题,以章丘区三涧溪村高淑贞为主线,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例,讲述其带领三涧溪村由“穷”到“富”、由“乱”到“治”,最终建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故事。作品完整呈现了中国乡村振兴的丰富景象,提供了一份鲜活的乡村治理样本,并试图揭示当代乡村的治理进程和发展规律,探索出一条可供借鉴的乡村治理新路径。全书紧扣时代主题,人物形象鲜明中国十大儿童文学,语言简洁明快,是一部书写新时代的优秀作品。

  7月13日-15日,《济南日报》曾节选转载,引发强烈反响。从今天起,我们将在本报进行全文连载,以飨读者,敬请关注!

  一个村庄,居然也有“八大景”:“北岭西望火车烟,南涧卧牛石万千。马蹄浣衣多,月牙弈棋赛神仙。赵家垂柳千条线,石岗避暑月更天。砚窝留名奇石古,胡岑枝荆到顶园。”景入诗,诗如画。

  诗意的村名,画般的村貌。这个中国北方的村庄,表面看去,小桥流水,诗情画意,波澜不惊,犹如风景。其实,真正走进去,才发现,村庄并不宁静。几乎每天,都有矛盾冲突,都有暗流涌动。

  这个看似宁静、实则充满斗争故事的村庄,就是主人公高淑贞“唱念做打”的施政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她由生涩到成熟,从“蹒跚学步”到长袖善舞。十多年,三涧溪,由穷到富,由乱到治。

  三涧溪是中国乡村的缩影。《涧溪春晓》展示的,既是一位村官的奋斗历程,也是一个村庄的治理故事。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国务院扶贫办支持下,2019年9月,中国作协启动“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选派25位优秀作家,深入脱贫攻坚一线,积累创作素材。我领受的任务外国文学作品推荐,就是采写三涧溪。

  对三涧溪,我不陌生。我在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工作12年,一直关注这个老典型,多次安排记者去采写,还率分社党员骨干去参观学习。2011年11月,我曾陪同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米博华先生,深入三涧溪村,调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新农合是个宝,病先看钱后掏》。2019年下半年,我又特地回访,后来在头版头条发表《村里的变化可大了》。

  一个普通村庄,能够两度荣登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如果加上习总视察山东时的报道,可以说是3次),在人民日报历史上罕见。这足以说明,三涧溪可圈可点。

  最初,我的打算是,挖掘扶贫脱贫素材,讲好勤劳致富故事。然而,当我融入三涧溪,触摸其灵魂深处时,渐渐有了新的感知。

  同其他脱贫村不同,三涧溪曾经“阔”过。老铁匠马世昆,人称“劈铁大王”,在改革开放初期,组建钢铁冷断加工队,带领乡亲走南闯北,1979年,为集体创收18万元,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以后年年上台阶,到1987年前后,断钢队每年为村里创收120万元,年交税25万元。多年间,三涧溪的水电、提留、摊派、日常运转等费用,均来自断钢队。在马世昆带领下,村里办起多家企业,还建有幼儿园,集体经济厚实,村民生活富裕,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然而,到上世纪90年代,马世昆却受人排挤,气出脑溢血,黯然辞去村支书,最后郁郁而终。三涧溪陷入混乱,班子软弱涣散,人心一盘散沙,违法乱纪不断,村庄脏乱不堪,村支书像走马灯,6年换了6任中国十大儿童文学,最短的仅干7天,村集体欠债80万元,重新堕回穷村,成了烂摊子。

  2004年,在苦无良将情况下,乡村女教师高淑贞临危受命,回到婆家村,担任村支书。15年来,她强班子,治村容,勇担当,敢亮剑,励精图治,奋发有为,敏锐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发展。三涧溪走出泥淖,再次脱贫致富,村集体净资产上亿元,人均收入2.8万元,还跻身全国先进行列,荣膺“全国法治示范村”“全国平安家庭创建先进单位”“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殊荣。2019年底,就在我采访时,三涧溪又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三涧溪贫富交替,有迹可寻:过去贫穷,是因普遍贫困、苦无出路。脱贫致富,靠的是苦干苦熬、勤劳致富;后来返贫,乃因人心涣散、勾心斗角。脱贫攻坚,受益于国家扶持、区域优势。国家扶持显而易见:自2003年以来,连续17年,中央1号文件皆为“三农”,近年更是倾力扶持,多方力量叠加,乡村躬逢其盛。区域优势在于,作为章丘的城郊村,三涧溪被征土地多、就业机会多,脱贫水到渠成。

  所以,三涧溪的脱贫攻坚,有其鲜明特点:不仅由“穷”到“富”,更是由“乱”到“治”。换言之,其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寻找致富门路,而是如何提高治理能力、提升文明素养。

  过去,人们为生计疲于奔波时,“饥寒起盗心”,文明素养容易被忽略、遮掩。脱贫致富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文明素养的要求浮出水面。如何提升农民文明素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既是后脱贫时代面临的紧迫问题,也是现代农村的主要矛盾。

  随着城乡一体化推进,农村人口流动加速。改革开放初期,全国外出务工不足200万人,到2018年底,农民工总量达2.88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3亿。乡村变革和快速转型中国十大儿童文学,打破封闭保守的社会格局,农村人成为社会人,乡村社会原先的同质性、封闭性、排外性,逐渐被个性化、开放性、多元性取代。人被裹挟进入现代社会,思想观念仍在缓慢转型中,“身子已住楼房,头脑还在平房”。农民受小农意识桎梏,有的安贫乐道、不思进取,有的得过且过、目光短浅,有的懒惰成性、坐等帮扶,有的铺张浪费、薄养厚葬,有的迷信封建、求神拜佛。由于缺乏利益联结,村民各种各的地,各干各的活儿,各吃各锅里的饭,乡土人情趋淡,人际关系疏离,社会凝聚力弱化。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一些农民唯利是图、趋利忘义,传统道德摇摇欲坠,糟粕思想趁虚而入,人生观扭曲,价值观错位,社会责任缺乏,法治观念淡薄。有的自私自利,贪占集体利益,只想索取、不想奉献,只想享受权利、不愿承担义务。有的只在乎自己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集体意识淡化,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不愿为公共事务出力。有的急功近利、利欲熏心,养殖者滥用激素和抗生素,将工业品掺入食品中,影响食品安全;种植者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污染作物、水体和土壤。

  与此同时中国十大儿童文学,人们意识唤醒,利益需求多元,对政府要求增多,监督愿望增强。当需求无法满足时,产生失望和焦虑,引发社会治理问题,矛盾纠纷日趋复杂,由过去的家庭、邻里矛盾为主,转变为经济纠纷为主,涉及宅基地、土地承包、项目征地近几年的文学作品、林地收益等,加上在选举、医疗、环保、交通等方面的纠纷,导致群体性矛盾冲突,化解难度增大。多重矛盾的叠加交织,加上城乡、贫富、区域之间差距拉大中国十大儿童文学,农民“不患寡而患不均”,获得感打折扣。

  还有一个现实不容忽视:大批农村精英迁入城市后,留下的多为文盲半文盲,导致农村缺乏生机活力,治理人才短缺,治理主体弱化,村官素质下降。有的年龄偏大,“七个人八颗牙”,文化程度偏低,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乡村治理能力。有的不思进取,目光短浅,怕担责任,得过且过,缺少干事创业。有的作风简单粗暴,听不进群众意见,搞一言堂,遇事拍脑袋,凭主观想象决策,缺乏意识;有的怕吃苦、怕吃亏,工作不深入,作风不扎实,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紧紧依靠基层、聚力建强基层。乡村治理的关键,在于自治、法治、德治三位一体,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自治属于村庄范畴,法治属于国家范畴,德治属于社会范畴,“三治”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村民自治的重要目标,就是强化主体意识,提高参与公共事务积极性,让农民说事、议事、主事。乡村治理重在春风化雨,挖掘道德力量,德、法、礼并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增强乡村发展软实力。

  “三治”能否融合,关键在于村“两委”班子。而班子坚强与否,取决于党支部。雁飞千里靠头雁,船载万斤靠舵人。

  领头雁外国文学作品推荐,我采访过很多。在山东,“蔬菜大王”、寿光市三元朱村党支部王乐义,我写过。“当代保尔”、沂源县张家泉村党支部朱彦夫,我也写过。这些领头雁,全国典型,大名鼎鼎,各有各的经历,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传奇。

  甚至我的老家,浙江省开化县东坑口村,小名“懒汉”的村支书,也曾触动我的神经,在返乡探亲的高铁上,一气写下《“懒汉”治村》,为这个小人物立传,人民日报副刊整版刊发。

  然而,相比其他村,三涧溪更复杂。相比其他人,高淑贞更立体。在乡村领头雁群体中,她是鲜明独特的“这一个”。这位别样的村官,让我想起《亮剑》中的李云龙。

  三涧溪是个大村,三千多人,“苗不一样齐”,有占集体便宜的,有告黑状的,有暗中使绊子的,还有存心找茬的。歪风邪气,时不时就冒出来。历史遗留问题多,纠缠着很多人利益。作为村支书,如果不愿得罪人,光想和稀泥,会一事无成。治村理事,要敢于斗争,敢于亮剑。高淑贞就是一路斗争过来的,总是以昂扬向上姿态,遇到困难不躲,遇到障碍不绕,敢碰硬,不退缩,头拱地,往前冲。比如,村里修路,冒出几个“拦路虎”,其中还有丈夫的长辈,她大义凛然,毫不畏惧,剑锋所向,六亲不认,“杀猴给鸡看”,果断“敲硬壳”,让别的村民心存畏惧,不敢再出幺蛾子。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矛盾运动,有矛盾就会有斗争。习总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当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摆在面前时,骨头要硬,敢于出击,敢战能胜。”大到治国理政,小到治村理事,莫不如斯。只有奔着矛盾问题去,迎着风险挑战上,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在危机困难面前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坚决斗争,才能攻坚克难,战无不胜。

  敢于斗争,不是莽撞蛮干,还须善于斗争,注重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高淑贞毕竟是个村官,不可能事事如意,所向披靡。为了解决问题,她能伸能屈,原则问题寸步不让,策略问题灵活机动,有时甚至妥协让步,火候拿捏到位。比如,村里迁坟时,有户人家仗着亲戚是干部,上边有人撑腰,任凭她陪笑脸、套近乎,横竖不买账。她迂回侧击,先礼后兵,祭出“敲山震虎”招数,再适当放宽条件近几年的文学作品,让这户人家心悦诚服、乖乖就范。比如征地时,一个心术不正村民,撺掇另一个“炮筒子”,合伙给村里出难题近几年的文学作品。她巧使“离间计”,除夕夜冒雪送年礼,以怀柔战术感化,在斗争中注重团结,把“炮筒子”争取过来,让心术不正者孤掌难鸣,掀不起风浪。

  敢于斗争,还须善于团结。否则,一味杀伐施威,终会众叛亲离。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一个村官,要想干成事,就得善于用人。同志曾精辟指出,就是要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的人搞得少少的。

  高淑贞深知,三涧溪由富返贫,症结是组织涣散、人心浮动,搞“窝里斗”。所以,她想办法把人拢起来,用人之道别具一格:人尽其才,变短处为长处。比如,让爱挑拨的人管调解,让爱打架的人管治安,让爱挑事的人管监督,让爱提意见的人出点子。有个年轻人,性子急,脾气倔近几年的文学作品,动辄吹胡子瞪眼,好用拳头说话中国十大儿童文学。一般人看他,那是一身毛病。高淑贞却发现他为人正直,原则性强,只要用到正道,会是棵好苗子,就让他组建“为民服务队”,专门负责拆违、清障等棘手工作。事实证明,此人用对了。

  对有缺点的年轻人,高淑贞都想法用起来,给他们戴上“紧箍”,用其长,束其短。昔日人见人嫌的混混儿,成了她的座上宾。一些村民不理解,在背后讥讽她,说她用“歪苗”“收破烂儿”。她说:“如果只盯着人的缺点,天下无可用之人;如果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到处是可用之人。对这些小年轻,你推一把,就是对手;你拉一把,就是朋友。‘歪苗’只要从小扶正,也能长成参天大树;‘破烂儿’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可以变废为宝。”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