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免费》阅读感悟的英文《经典美文》摘抄一篇好文章

  • 2023-07-30
  • John Dowson

  洋务运动的思想领袖冯桂芬、郑观应在上海用一生的思考和实践写下《校邠庐》和《盛世危言》;从旧学中出来的康有为、梁启超走到上海读到了完全不一样的学问;孙中山在上海留下了足迹,也写下《建国大纲》;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阅读短文《免费》阅读感悟的英文《经典美文》摘抄一篇好文章

  洋务运动的思想领袖冯桂芬、郑观应在上海用一生的思考和实践写下《校邠庐》和《盛世危言》;从旧学中出来的康有为、梁启超走到上海读到了完全不一样的学问;孙中山在上海留下了足迹,也写下《建国大纲》;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1899年,马克思和他的学说在上海开始传播;《党宣言》在上海的弄堂里出版;中国党在这座城市的民居里诞生。

  这是一座求变的城市。这是一座渴望创造奇迹的城市。这是一座引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城市。她有上下千年的深厚,又面向大海,拥有纵横万里的广阔。中华民族的先进者在这片土地上连接起历史、现实和未来。他们虽多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但这座城市因他们而荣光。

  客厅里悬挂的这张照片,是最为后世熟知的孙中山肖像,摄于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他到上海的轮船上。

  自1843年开埠后,上海成了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文化重镇。从社会的角度来讲,辛亥,上海虽不是首义之城,却也举足轻重。

  武昌首义不到一个月,上海起义。11月3日傍晚,老城厢就全部光复。不久,上海军队又北上光复苏州,攻克南京,势如破竹。6日成立的沪军都督府,成为辛亥重要的堡垒。这时,上海和武汉、北京形成了辛亥三足鼎立之势。

  12月25日,孙中山抵达上海,他住在这座法式洋房里。虽只住了短短6天,却是“一刻千金”。为筹建共和政府,他两次在这里召开同盟会最部会议,讨论临时政府方案;约见中外社会名流,为新政府筹措资金;为共和鼓与呼。

  “孙中山一阵风似地走进来,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我们立即认出了他。还是像我们多次在照片上见到的那样,他的脸庞充满了智慧和力量。初次接触,乍一看来阅读感悟的英文,他是谨慎的,但目光深邃,炯炯有神…… ——莫耐斯梯埃,《孙中山采访记》·《中法新汇报》

  这年的春节,上海人张贴年画,不再是大头娃娃或者“年年有鱼”。在桃花坞木版年画上,满城张灯结彩,舞龙戏狮,欢庆的诞生。

  在这里,他发起“二次”《经典美文》,讨伐袁世凯;张勋复辟,他召集各界共商大计,再造共和,“运动”由此发端;也是在上海,孙中山改组了中国,为中国寻找新的方向……

  在国运跌宕的岁月里,这个中国的先行者,为民族解放漂泊颠沛了半生。1918年,孙中山在上海有了一处属于他的居所。

  那一年的6月,孙中山从广州回到上海,四位旅美华侨感慨孙先生租住的房子“太不像样了”,出资买下这栋洋楼赠与中山先生。他在这里生活了两年零三个月。

  就是在这个寓所里,李大钊与孙中山商谈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两人多次长谈。李大钊对历史、哲学的见解,对世界潮流、国家建设的思考,都引起年长二十余岁的孙中山的重视。宋庆龄回忆:“孙中山特别钦佩和尊敬李大钊,我们总是欢迎他到我们家来”。

  钊曾亲赴上海,与孙中山先生讨论振兴以振兴中国之问题摘抄一篇好文章。曾忆有一次中山先生与我等畅谈此问题亘数小时……——李大钊《狱中自述》

  还是在这间书房,孙中山写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建国方略》。《方略》系统阐释了中山先生建国宏愿和构想,是他思想和建国思想的集大成。

  胡晓明:非常有远见,他所提到的那些东西我们今天都正在做。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思想的巨著。这个书其实分成三个部分,一个就是《心理建设》,因为要做这么大的事情,首先要在思想、理念、人的心理上要有一个充分的准备,第二就是《实业计划》,第三就是《社会建设》。

  迨夫成立之后,则建设之责任当为国民所共负矣,然七年以来,犹未睹建设事业之进行,而国事则日形纠纷,人民则日增痛苦。午夜思维,不胜痛心疾首!夫之建设事业,实不容一刻视为缓图者也。

  回顾当年,予所耳提面命而传授于党员,而被河汉为理想空言者,至今观之,适为世界潮流之需要,而亦当为建设之资材也。乃拟笔之于书,名曰《建国方略》,以为国民所取法焉。——孙中山《建国方略》自序

  一个世纪过去了,书房依然保持着原本的模样。书桌上铺展开的笔墨纸砚和各式绘图工具,仿佛主人还在一笔一划描绘着中国的蓝图,只是刚刚离开了一下。

  1919年2月至1920年11月,《建国方略——物质建设》以《中国的国际发展,帮助战后工业再调整所设计的计划》为题,陆续在《远东评论》上连载。洋洋10余万言,孙中山为未来的中国描绘了一个蓝图:用铁路和公路把中国沿海、内地、边疆连接起来;启动全国的治水和水土保持工程,开辟北方、东方、南方三大港口……

  胡晓明:东方大港就在上海,浦东开发也是他提出来的。中山先生是把它作为实业计划,在黄浦这边的对岸,外资啊,引进外资啊,那就提出来了,要大量地引进外资。他那个实业计划里面就非常明确地说,中国要首要的任务是要经济发展,首要的任务是要做经济。

  孙中山指出:“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远近,可以铁道之远近计之。”

  “他用双线表示沿着海岸线从上海到广州的铁路干线,又从那里穿过崇山峻岭通往拉萨,再向西伸到西部边界进入新疆,再穿出去到达蒙古。他的另一条干线是从上海到四川再到拉萨。” ——《泰晤士报》驻华记者端纳

  胡晓明:中国应该有十六万公里的铁路,一百六十万公里的公路,一直要修到,这些都是当时提出来的阅读感悟的英文,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这个事情。

  在20世纪的那个年代里,中山先生的建国构想竟饱受争议。但孙中山临终都没有放弃。因为他把“要令人群社会天天进步”视作人类的天职,“替众人服务”则是他的人生观。

  夫如是,乃能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孙中山《建国方略》自序

  陈独秀是《新青年》的创始人。1915年9月,《新青年》诞生在上海的弄堂里,初名《青年杂志》。陈独秀写了发刊词《敬告青年》。

  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

  1918年1月阅读感悟的英文,《新青年》以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这是文学的先声;5月,它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19年1月,陈独秀将创刊时提出的科学与正式表述为科学与,即“德先生”与“赛先生”。他在《新青年》上撰文,“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他与李大钊相约,在北京和上海筹建党的组织,史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回到上海,陈独秀就居住在这里,这里也是《新青年》编辑部。在这座石库门里,留下了他建党初期的一段时光。

  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五一劳动节”集会,创立了领导的第一个工会组织——上海机器工会,组织翻译出版了《党宣言》;

  与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等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党组织”,取名为“中国党”,陈独秀为。

  徐建刚:上海渔阳里这种房子,不仅是陈独秀一个居住场所,是中国党最早活动的场所,或者说最早固定活动的一个点。中国党这个名字是在老渔阳里2号这个房间定的。从这里发出了召开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的通知。一大以后选出了中央的领导机关,领导机关的所在地也是在这里。

  渔阳里还有一个出口在淮海路上。从这个弄堂口进来转个弯,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的地方。时间是1920年8月。后来这里挂上了“外国语学社”的牌子,实际上是党办的第一所干部学校《经典美文》,、任弼时、罗亦农、肖劲光等曾在此学习。学校很有特色,除学习理论外,还开设了英、俄、法、日四门外语课程。

  《新青年》编辑部与“外国语学社”相隔不远。陈独秀不出弄堂就可去学校讲课。渔阳里的弄堂曾被叫作“主义小道”。这里不仅留下了在此学习的、任弼时等人的足迹,也留下了许多党早期活动家的身影,他们是老师,如翻译《党宣言》的陈望道、翻译了《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的李汉俊,还有俞秀松,他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任;沈雁冰,就是后来写了《子夜》的茅盾;杨明斋,他是这个“外国语学社”的社长、《党》月刊的创办者。

  徐建刚:中国党是在上海孕育和诞生,上海是向世界开放的城市,先进的各种理论首先在上海传播,最早的工人阶级也是在上海登上历史舞台啊,早期的中央的领导的机关,人民出版社也在上海,中国的组织部军委等等都在上海。所以一大批早期,几乎都曾经在上海留下过活动的足迹阅读短文《免费》。

  1920年“五一劳动节”。调查显示,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城市,人数51万之多,是上海社会最大的群体。

  一百年前这里是虹口码头。百年前,码头上曾走过留美幼童、庚款学子,走过王韬、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一代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1919年3月至1920年5月,四次到黄浦江边送别湖南赴法勤工俭学的学子。其中有萧三、蔡和森、向警予、蔡畅。一生57次到上海,第一次就是来送湖南赴法勤工俭学的……他是组织者之一。

  著名的赴法勤工俭学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青春中国”理想的践行。但自己则希望通过立足“实地的调查”“研究各种学问的纲要”。给朋友罗学瓒的信中,他写道——

  “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周世钊回忆《新民学会资料》

  1920年5、6月间,在渔阳里拜访了陈独秀,讨论马克思主义和湖南改造等问题。这是他第三次到上海,这也是令他记忆深刻的一次会面。多年以后,在延安窑洞里向到访的美国记者埃德加·回忆道——

  “陈独秀谈自己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埃德加·《红星照耀中国》

  1921年7月再一次来到上海。他与何叔衡同行,是作为湖南代表来到上海的。7月23日,在这座被叫作石库门的上海典型民居里,召开了中国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誉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922年7月,也是在石库门里,中国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摘抄一篇好文章。陈独秀、王尽美等12位同志,代表全国195名党员;制定了第一部党章;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这一次代表湖南的是蔡和森。他是1921年下半年,与向警予一起回国的,由陈独秀介绍,在上海加入党。他和向警予同在平民女校做老师。平民女校是党办的第一所妇女干部学校,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蔡和森写出专著《社会进化史》,研究中国现状,探讨中国的基本问题。

  1924年2月,从广州第五次来到上海,住进甲秀里318号。上海,让这个为了漂泊已久的年轻人,有了一个温暖的的家。杨开慧带着1岁半的毛岸英和7个月大的毛岸青来到上海,在这里,他们一家人住在楼下,的好友蔡和森、向警予夫妇则住在楼上。

  从1921年党的诞生,到1933年中央转移至江西瑞金, 12年多的时间,中央领导机关除了几次较短时间迁离之外,都常设上海。

  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大本营和中国党的诞生地,是中国工人运动、文化运动和各阶层爱国运动的主要堡垒之一。——新华社社论《祝上海解放》1949年

  徐建刚:从中国党成立以后,上海很长时间它是一个中国的指挥中心,中国道路的形成和上海是密切相关的。

  当看到帝国主义工厂主在上海肆意奴役工人;军阀政府对“英国派兵唐山”、“收回威海卫”置若罔闻,他写道:“可怜的五四运动竟成历史的古事,可怜的中国竟如此之消沉。”“当年五四运动的精神哪里去了?”

  中国人传唱至今的《国际歌》,九十五年中有过不同的版本,但瞿秋白的译本是第一次真正能传唱的,著名的“英特纳雄耐尔”就是他的杰作。他解释:音译这个在西欧各国语言中读音相同的词语,是传达中国劳动人民和世界无产者“同声相应”、情感交融的意念。

  与黄埔军校“一文一武”遥相呼应的上海大学,是洽谈国共合作时孙中山支持创办的。经李大钊推荐,瞿秋白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他与张太雷、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等一起,“切实社会科学的研究及形成新文艺的系统”。

  陈铁健:他在上海大学讲《社会科学概论》、《社会哲学概论》、《现代社会学》,讲的都是马克思主义。

  90多年前,瞿秋白将辩证法与唯物论作为整体,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整体在中国传播。

  高瑞泉:他很清楚地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宏大的理论体系,不仅有唯物史观,而且有辩证唯物主义,用他的语汇说,是叫互辩的唯物论。这是作为宇宙论和方的;还有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所以他的视野比以往的人要宽广。

  中国受文化上封锁三千多年,如今正是滚入国际舞台的时候,非亟亟开豁世界观不可。况且无产阶级斗争本来就是国际的,尤其不可以不知道各国劳工运动的经验。——瞿秋白《东方文化与世界》

  他参与了中国党历史上的重要刊物《向导》、《前锋》的编辑,发表论文和译作100多篇。因为“应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国情的工作,断不可一日或缓。”

  高瑞泉:他明确地意识到当时(的)中国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还相当贫乏。用他的说法就是“贫乏”两个字。他甚至自谦吧,说没有牛的时候就狗耕地。他说自己做的工作是“狗耕地”的工作。

  他告诉青年:“处在大流变的怒潮中,青年们的责任,不但是在认识和理解社会,尤其是在改造社会。”

  《国际歌》发表的这一年,《中国青年》创刊。这是中国党唯一一份延续至今的早期刊物。它诞生在这绿意掩映的一排石库门中,恽代英是第一任主编。之后肖楚女、邓中夏、张太雷、林育南、任弼时、李求实、陆定一等都曾担任过主编或编辑。

  恽代英在发刊词中写道:“太黑暗了,教育太了,衰老沉寂的中国像是不可救药了”,“中国的唯一希望,便要靠这些还勃勃有生气的青年”。

  当时恽代英在上海大学任教。他白天在学校教授国际问题和国内,晚上编辑《中国青年》,几乎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

  狭窄的房子,有一两个书架子的参考书,在那里开会,看书、写文章、编辑,有时还校对,夜里就在那里睡觉。为了避开敌人和特务的破坏,常常要搬家。印刷是在秘密印刷所里进行的。——陆定一《在“中国青年”创刊三十四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恽代英认为,帮助青年人莫过于帮他们确立进步文明的思想。他为《中国青年》写了220多篇文章,涉及青年的思想、生活、学习、爱情等方方面面。杂志在五年里,发行量从最初的数千份到了5万份。

  “我身上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只有一副近,值几个钱。我身上的磷,仅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他燃烧起来,烧掉古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恽代英狱中诗《我》

  受恽代英影响而走上道路的,无以计数。著名的有博古、赵一曼、阳翰笙、孙冶方等。还有顾正红,一个20岁的年轻人。

  1925年2月,上海22个日本纱厂的4万多工人举行大,反对日本资本家童工,无理开除工人。

  张济顺:日本人的纱厂,其实《马关条约》以后,就是日本的企业就大举进攻中国。那么到,应该说到二十年代,它是一个,等于是它的大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那么它又借助了日本这种军事的一个入侵,所呀它那个企业,不得了,特别是在纺织,这个领域里。整个日本的,当时日本纱厂在上海,它整个是一个系统,不是说个别的零星的,星星点点的几家。

  1925年5月15日,日本资本家宣布内外棉七厂停工,不准工人进场。顾正红率领工人冲进工厂要求复工和发工资。他站在工人队伍的最前头,日本资本家掏出,向他连开四枪。鲜血洒入大地,唤醒了一座城市。

  顾正红就义13天后,1925年5月30日,一万多名工人和市民,在这条上海乃至中国最繁华的街道上,英国巡捕悍然开枪,打死13人,重伤20多人,逮捕49人,这就是“五卅惨案”。五卅的当夜,中央决定,号召上海人民举行、、罢市,大。

  装甲车开上街道,士兵们荷枪实弹,机严阵以待,公共租界的巡捕倾巢而出,租界全部戒严。但就在这天夜里摘抄一篇好文章,在蔡和森、李立三、等领导下,上海总工会成立。第二天,面对列强的枪口,中员与工人领袖们毫不畏惧,上海全市总、总、总罢市,并席卷全国。

  青岛四方机厂、香港省港大、上海码头工人、汉口反英大,烈士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1925年至1927年的中国大。

  1927年3月21日中午12时,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在南市、闸北等7个区同时开始,5000名工人纠察队员投入战斗;全市80万工人总。奋战持续30个小时。

  22日下午5时,周恩来下令发动总攻。6时,敌人最后一个据点——北火车站被攻克。当天,上海民众的“民选市政府”——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成立。

  1927年3月26日,起义胜利的第4天,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抵达上海。4月4号,他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

  这个苏联摄制组原本为记录北伐军占领上海而来,但他们完全没有料到,一场血雨腥风的,即将闯进镜头。

  从1927年大失败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0年中,有许多的党领袖在这里惨遭杀害。他们中有长江局、中央组织局主任罗亦农;中央局候补、中央军事部部长杨殷;中央局委员、中央农委彭湃、江苏省委代理赵世炎,这里还关押过一大批人们熟悉的者,如王稼祥、方毅摘抄一篇好文章、张爱萍、汪道涵等。残酷的年代里,更多的党人连名字也没有留下。

  1927年6月,陈延年被押到这里。他是陈独秀的长子,留学法国时,曾与周恩来一起创办旅欧中国少年党。

  他是在四一二反最残酷的时候来到上海,担任江苏省委。他在腥风血雨中寻找失散同志,恢复、重建党的组织。6月26日,陈延年被捕;7月4日在龙华被秘密杀害。

  行刑前,敌人喝令他跪下,他不从。敌人强把他按下,但刚一松手,他又一跃而起。敌人恼羞成怒,再一次将他强按在地。陈延年牺牲在乱刀下,年仅29岁。

  一年后,1928年6月,陈独秀次子陈乔年在他哥哥牺牲的地方同样遇害,年26岁。他是党的中央委员。

  在这里遇难的还有左联五烈士:柔石、胡也频、冯铿、李求实、殷夫。生命定格在最美的年华,最年长的柔石29岁,最年轻的殷夫,只有21岁。

  这是年长殷夫15岁的大哥徐培根。父亲早逝,殷夫由大哥抚养长大。大哥曾任蒋介石总司令部参谋处长、国民政府航空署长等要职。

  1924年殷夫到上海求学,先后就读于民立中学、浦东中学《经典美文》。目睹列强跋扈,军阀,民众疾苦,他违背了大哥“专心念书,别管闲事”的告诫。他参加了声援五卅运动的;四一二中阅读感悟的英文,他被捕,大哥把他保释出来。大哥为他铺设了一条通往上流社会的道路,但他依然过着者的流浪生活。

  因此机械的悲鸣扰了他的美梦,因此劳苦群众的呼号震动心灵,因此他尽日尽夜地忧愁,想做个普罗米修士偷给人间以光明。

  在殷夫和同伴们心目中,真正的摩登青年,显然不是都市中的享乐者,而是为理想奋斗的者。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殷夫是发起者之一。这一时期,他翻译了裴多菲的著名诗作《爱情,自由》,并以笔名白莽阅读短文《免费》,投稿鲁迅主编的《奔流》。

  我们相见的原因很平常,那时他所投的是从德文译出的《彼得斐传》,我就发信去讨原文,原文是载在诗集前面的,邮寄不便,他就亲自送来了。看去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肤色是黑黑的。——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殷夫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写出了自由的内涵。殷夫牺牲后,鲁迅保存了他诗集的手稿。鲁迅誉之“是东方的微光”,“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他们的血并不白流,他们含笑的躺在路上,仿佛还诚恳地向我们点头。他们的血画成地图, 染红了多少农村,城头。——殷夫《让死的死去吧》

  在这座监狱里和左联五烈士一起遇害的还有19位党重要干部,他们被称为龙华二十四烈士。时间是1931年2月。其中林育南、何孟雄都曾与恽代英共同战斗过,李求实则是跟随他十多年的学生和战友。同在这座监狱的恽代英写诗明志,悼念战友——

  恽代英是1930年5月被押进来的。当时他是沪东区委,住于贫民窟,终日奔波于杨树浦一带的纱厂、铁工厂、毛纺厂、发电厂。

  恽希仲:我父亲因为深度近视眼,远的看不清楚,近的才看清楚了,看清楚了就往一个胡同里面跑,想躲藏起来,这个时候租界的看到了,觉得可疑。

  恽希仲 恽代英之子:我父亲在上海活动影响就比较大,认得他的人也比较多。要逮捕的时候,他同就打起来了,有意识地自己把自己脸抓破了,后来敌人就没认清楚,他就是恽代英。

  恽代英被押到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看守所,但身份并没有暴露。他坚持说自己是武昌来上海的失业工人,拿了陌生人的钱帮别人送传单,结果还是被判刑5年。

  狱中,恽代英的肺病复发,身体更加虚弱。以后,恽代英又辗转漕河泾监狱、苏州监狱,最后被关在南京中央军人监狱。

  恽代英被捕后,周恩来将营救恽代英的任务交给顾顺章。不料,顾顺章叛变, 恽代英身份暴露。他当即被戴上重镣。接着,蒋介石下令:就地枪决。

  第二天,恽代英告别狱友,唱着《国际歌》走向刑场。这是1931年4月29日的中午。他年仅36岁。

  “我们不能像蚯蚓那样,上食槁壤,下饮黄泉。我们还得在这个社会中生活,要改变这个社会,还得加入这个社会……我走了,这只是暂时分手,你们不久可能先后离开,相信在的征程上,我们还会见面的《经典美文》!”——恽代英

  沈忆琴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1934年的时候,是非常得意忘形的,非常得意的。它的特务统治,它觉得它是把党一网打尽了。我们这个1934年是非常艰难的一年。苦难实在是蛮苦难的,中国党来讲是大灾大难的一年。江苏省委报告里头就提到,1932年12月底吧,我们在上海的江苏省委所属的中员,1933年底,3000多个人一下子就到500多个人,到1934年的9月底,只有400多人。

  1933年,上海的白色恐怖更加严重。很多人叛变了。特务将叛变者放回去,成为隐藏在内部的“癌细胞”。

  沈忆琴:我们1933年、1934年的那个地下党的破坏情况跟1927年、1928年不一样。被捕的大多数牺牲了。到1933年、1934年的时候,叛徒多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他要利用叛徒抓你的首脑机关。所以1934年开始那个破坏线月,一个化名保尔的人由中央派遣到上海重组江苏省委。新江苏省委实行“一个人只知道一个地方”的组织方案。他自己没有固定的驻地。他在哪儿,省委就在哪儿。后来他化名老刘到河南担任省委,最后牺牲了。1935年惨死在南京的监狱里。

  半个多世纪后人们知道了他真实的姓名,许包野。人们也知道了他的事业——为劳苦大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工做”。人们还知道了他19岁就赴法勤工俭学,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哲学博士。

  张新科:哥廷根大学,当时已经有25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学哲学的,也是哲学的顶尖的高校。这种多学科的融合对许包野,他的见识,他的胸怀,他对世界的理解是一个非常大的平台。

  瞿秋白在上海工作期间摘抄一篇好文章,有一个叫谢旦如的人掩护过他,长达一年。临别,瞿秋白将自己的手稿托付与他。

  瞿秋白牺牲后,谢旦如,把他保存的手稿送交鲁迅先生。谢旦如和鲁迅也是朋友,鲁迅纪念左联五烈士的刊物《前哨》就是他资助出版的,更可贵的是,很多党人的手稿,在那个年代里都被他精心保存着。

  吴基民:都放在一个小皮箱里面,他走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那么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以后,紫霞路原本非常僻静非常舒适的家,给日本鬼子炸弹全部炸成平地。那么谢旦如在逃难的时候,他始终不离身的就是放着他这些战友书稿的小箱子。

  谢旦如出身钱庄世家,他不是党员,但这个读书人崇敬他的朋友,他以义薄云天的胆识,危难中保存了他们生前托付的手稿。

  吴基民: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他感到不行了,他感到可能自己要颠沛流离,可能这些手稿也要失散,于是他决定就自费地帮他们出版。他出版了两本书,一本就是瞿秋白手稿出版的杂文集《乱弹及其他》,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出版的,第二本就是《可爱的中国》和《清贫》两本书的一个合集,当时起的名字叫《方志敏自传》。都是他自己开的书店帮他印刷出版的,他这些书稿还是带在自己手边,一直到全国解放以后,他把这些手稿完完整整地交给了党。

  鲁迅说过——人是可以被杀掉的,但作品是不能杀掉的。为纪念这位党人,保存他的贡献,鲁迅决定出版亡友的译稿。但鲁迅已病重,生命只剩下最后的三个月。他为书购买了最好的纸张,亲自编辑、校对、做封面设计;临终前十天,先生已很虚弱了,仍坚持着拟定了新书的广告。30万字的《海上述林》是鲁迅先生一生编辑的最后一部书。

  “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但是,假使他的生命溶化在大众的里面,假使他天天在为这世界干些什么,那末,他总在生长,虽然衰老病死仍旧是逃避不了,然而他的事业——大众的事业是不死的,他会领略到‘永久的青年’。”——瞿秋白《“儿时”》

  编完亡友的遗作,先生与世长辞。194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十周年,周恩来在纪念大会上这样说——

  “我们要有所恨、有所怒、有所爱、有所为。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周恩来 1946年

  之前三个月,人士李公朴、闻一多遭暗杀。在上海天蟾舞台举行了两位先生的悼念会。周恩来写悼词: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道者默誓: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有望,杀人者终必覆灭。

  时间再上溯,6月23日,上海人民和平团赴南京,呼吁和平,反对内战,全市5万群众到火车站欢送。不料,团刚抵达南京下关,就遭遇暴徒围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下关惨案”。

  思南路边上的这栋小楼,就是著名的周公馆,中国党驻沪办事处旧址。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等代表团成员在这里阐述中国党的主张,会见人士,交换对时局的看法,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二年也就是1947年,饥饿引发了城市抢米风潮;5月19日,上海7000名学生;紧接着爆发了全国性的学生与社会各界“反饥饿、反内战、反”运动。

  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和蒋介石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

  王孝和,中员,工人运动领袖。1943年,由党组织安排,进入杨树浦发电厂工作,抗战胜利后,当选厂工会领袖,频频发动工人运动,为工人谋求权益。1948年4月,因叛徒出卖,王孝和被捕,受尽酷刑, 9月30日被害于提篮桥监狱刑场。

  王佩民:一大摞的监狱出来的信,一看到就觉得父亲就在我身边,有这么一个感觉,很亲切很亲切,他对家里是那么关心,他什么事情都考虑到,他也爱孩子,也孝敬父母,应该说47封也不止的。

  王佩民:我就是在这个照片上认识他的,本来我只看到他的照片,没看到过他的人。他一路上叫口号,一点没有像是马上就要执行的人。那么勇敢,喊着口号。

  万川终究入海,星火注定燎原。一座城市启导了一代代人,一代代人的觉醒,点亮了一个民族;这个民族献出了她无数的优秀儿女,造就了另一个大上海——它是红色理想的源头,亦是自由之路的起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