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分享的短篇文章晨读正能量短文

  • 2023-12-21
  • John Dowson

  大多数人阅读后都会有不记得书中内容的困惑,甚至感觉过目即忘

适合分享的短篇文章晨读正能量短文

  大多数人阅读后都会有不记得书中内容的困惑,甚至感觉过目即忘。而我曾经在《杠杆阅读术》中看到过一个结论:

  提升阅读质量,本质是加深对一本书的理解,最终目标是能够将自己所理解的内容升华到运用层面。基于这个目标,在对一本书进行深度阅读时,我们需要在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做好一系列的工作。

  大多数人在阅读一本书时,都是毫无准备的翻到第一页便开始阅读。使用这样的方式来阅读一本专业书籍,是非常错误的——你应该在阅读前做一些准备:

  通过目录和序言找出核心内容和主线。首先,翻开书的目录和序言,仔细看一遍,尝试理解本书的核心内容,并根据目录在脑子里绘制出一条这本书所讲述内容的主线。

  制定阅读计划。其次,根据对目录的理解,我们应该为这本书制定一个简单的阅读计划,比如,一本300页的专业书籍,共有八个章节,我需要在一周内读完,那么,分配到每一天,应该读多少页,或者,每一天需要读到哪个章节才能结束。甚至,我们可以利用番茄工作法,预估一下阅读完这本书,需要花费多少个番茄时间。

  对希望从书里获取的知识点有一个预期。这一点即是读书时代老师所说的“带着问题阅读”,虽然,这时记录的一些问题在书中可能找不到解决方案,但带着问题,在阅读时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在阅读后,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可以阅读这个主题的更多书籍。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按照在阅读前规划的阅读进度进行阅读,在阅读时,我们需要重点做两件事:勾画和记录要点。

  勾画无论是阅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都需要将书中重要的句子或段落勾画出来,这是大部分人都会做的操作。而在阅读纸书时,我会把有勾画的那一页进行折角,便于以后查找。关于这一点,很多人会有异议,这部分人通常是极度的爱书人士,不希望书有任何磨损。

  但是,书的最大价值就是为我所用,不能让自己方便阅读和使用的爱书方式,都是不可取的。懂得如何善用一本书,才是真正的爱书。

  记录要点会记录要点的阅读者实在是少数!而只要做好这一步,就能将阅读的质量提升一倍。在阅读时,我会把书的要点记录在本子上,所有的要点以章节进行划分。

  所谓记录要点,并不是单纯的把书中的目录和粗体重点抄一遍,而应该按照自己的理解,提炼出书中的重要内容框架,即要点。这个框架,应该以能够帮助自己回忆起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为目标。在记录这个框架时,不需要写太多文字,最好是一些能够提示自己的关键词,这时如果记录得太详细,反而会影响后面的回顾环节,只需要记录下自己能够看懂的关键词即可。此外,如果所阅读的书籍需要做详细笔记,推荐使用康奈尔笔记法,在笔记内容(Content)区域记录下详细笔记,并在摘要(Summary)区域记录下前面所说的要点。

  杜绝使用电子设备值得提醒的是,在整个阅读环节中,绝对不要使用电脑、iPad之类的电子设备进行记录。曾经我自己也认为在阅读时,使用电子设备直接做思维导图会非常方便,但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这非常不可取:

  阅读完一本书后,好的善后工作可以将阅读质量提升两倍,甚至是指数级提升。在阅读完一本书上后,我们应该完成两件事:总结和分享。总结总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1. 凭记忆和要点笔记绘制思维导图按照自己的理解,并对照在阅读中自己记录的要点,将书的脉络及重点内容绘制成思维导图。在执行这一步时,不要翻开书进行回顾,先按自己的记忆和理解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这时制作的思维导图,可以使用电脑完成。2. 对照书籍完善思维导图在依靠记忆和理解的第一版思维导图制作完成后晨读正能量短文,再对照着书的目录、勾画过的内容进行完善。

  3. 进行总结、撰写书评不仅仅是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后就结束了,还应该对整本书进行总结。利用两个番茄时间,写一篇简单的读后感,甚至写成一篇书评。关于总结和书评,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分享相信完成上面的步骤后,你的阅读质量将得到数倍的增长。要想进一步提升,你还需要完成分享的过程。对一项内容的理解,前文所述的总结是第一层级,更深层次的层级,你可以选择写成文章分享适合分享的短篇文章,甚至是对他人进行口头分享。文章分享对于喜欢码字的我来说,将每一个想法写成文章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少新点子诞生,我相信你也能在写文章的过程中,爆发你的小宇宙。写好的文章,你可以在豆瓣、简书等平台分享,甚至建立自己的公众号,分享自己的阅读过程。

  口头分享这是吸收一个知识点的最佳方式。你能够讲出来,一定是建立在对这个知识点的深度理解基础之上。并且,在讲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思绪如涛涛江水,连绵不绝。经历了以上的分享过程后,慢慢的,你会发现书中的内容,已经潜移默化地被你运用起来……

  本文所描述的阅读方法,属于尝试阅读,对我来说,大概只有20%的书会用到这样的阅读方法,因为阅读一本好书,我们需要能够更好的理解,因此,会花相对较多的时间。因此,在阅读时,大家需要去权衡这本书的价值,是否值得你深度阅读。并且,文中所述的方法,在阅读不同的书时,需要适当进行删减。最后,希望大家在享受阅读的同时,将阅读的价值最大化。

  看了许多文章,却还是用不好它们。有效得让这些文章提升自己,最重要的就是判断文章的使用场合。每天我们都会看到很多文章,有些适合现在用,有的适合在将来工作能力和方向有提升和转变的时候使用。这时候需要做的是对这些文章进行分类,判断哪些现在就能用上,哪些将来能用,哪些可以用在用户身上。然后专注于读现在适用的文章,保存将来适用的文章。那么判断文章的使用场合统共分几步?答案是三步。

  第一象限表示将来自己能用的文章第二象限表示现在自己能用的文章第三象限表示现在能用在用户身上的文章第四象限表示将来能用在用户身上的文章

  这一步因人而异,运营大牛和产品小白眼里有用的文章大多是不一样的。我们以一个互联网新手为例,对如下文章进行分类:《什么是互联网的维度攻击》《嗨!菜鸟~我们来谈谈你的新工作(习惯篇)》《从80后90后00后文化属性与代际演进看投资方向》《为什么说99%的P2P网贷平台会走向灭亡?》《用户研究:用定量问卷简单快速判断典型场景的方法!》《微信运营月薪三千与三万的差别》

  1.假如你现在是一个互联网新手,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积累阶段。你应该做的是养成一些好的工作习惯,积累行业见识。那么诸如习惯养成的《嗨!菜鸟~我们来谈谈你的新工作》、行业见识的《什么是互联网的维度攻击》就适合放在第二象限;

  但是你将来会用到产品研究、用户调研的工作,那么诸如信息数据的《从80后90后00后文化属性与代际演进看投资方向》《为什么说99%的网贷平台会走向灭亡?》《用户研究:用定量问卷简单快速判断典型场景的方法!》就适合放在第一象限。此时你的象限图应该是这样的:

  那么诸如信息数据的《从80后90后00后文化属性与代际演进看投资方向》《为什么说99%的网贷平台会走向灭亡?》《用户研究:用定量问卷简单快速判断典型场景的方法!》就适合放在第二象限,而诸如《微信运营月薪三千与三万的差别》就适合放在第一或第四象限

  1.行业分析类文章永远在现在能用的象限内行业知识积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部分文章是需要每天阅读,不断积累学习才能保持自己的职业敏锐度2.要根据自己所处的工作阶段来调整每个象限内的内容

  这一部分文章对于个人的快速成长很有助力,你能很快地通过实践吸收文章内的核心精华,进而以远超他人的速度进步!

  PS:不要放弃原来阶段的文章,也许上升一些高度之后再读会有更深的理解更多的收获~最后咧,恕小编多嘴一句,阅读大量文章并不是互联网新手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最关键的还是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所以看完这篇快去试试吧~

  很多人读书没有收获,是因为他们的阅读方式还停留在“原始人”的阶段,拿到一本书,从头到尾阅读,最后发现,什么也没有留下。

  在读书笔记本中列一个想看的心愿书单,留意朋友推荐的书,或者是喜欢的作家推崇的书,或者是书中的推荐树木,随时扩展想看的读书清单。

  通过列想看的书单,可以看清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买到自己喜欢的书,而不是在书店盲目地寻觅,或者被广告推销所左右。

  “读书笔记改变读书方法,当你决定以写读书笔记为前提去买书、读书的时候,对读书的认识也会发生巨大的转变”。

  并且通过重读读书笔记,会帮助我们理解和消化这本书。所以,拿起笔,打开笔记本,开始着手记笔记吧!

  “葱鲔火锅”,即金枪鱼火锅,是以葱和金枪鱼为材料烹制的日本特色料理。葱段属于配菜而非调料。一锅香气扑鼻的“葱鲔火锅”,金枪鱼和葱段都必不可少。

  有时候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在阅读书的时候没办法做详细的笔记,下面这些元素可以帮助你快速了解这本书的大致内容。

  读书笔记不仅在当时可以帮助你理解这本书,事后的重读也会帮助你内化自己的知识体系,触发新的感想。

  因此我们需要选择固定的场所,留出特定的时间,去重读读书笔记,如果读的过程中,有心得感悟,就随时记录下来。

  我们做读书笔记的摘抄只是作者表达的观点,而我们对这一观点的认识和见解,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思考产物。

  介绍完读书笔记的具体运用之后,作者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向大家分享了“让读书体验更美好充实的19个技巧”。

  但是每次看书都是多管旗下,通常是一周的时间,同时读两三本书,一本小说,晚上或者周末集中的时间看,一本随笔或者散文,地铁公车随时阅读。

  有次和朋友谈及读书的癖好,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暴露了自己有在卫生间阅读的嗜好,还有朋友坦言,自己最爱的就是一边如厕一边看书,一本经典的红楼就是在洗手间看玩的。

  一些喜欢的书,我都会从喜马拉雅下载下来路上听,比如蔡崇达的《皮囊》、松浦弥太郎的《100个基本》都是从喜马拉雅听完的。

  这段时间几乎都是听着这两个老男人的声音上下班的,而且梁文道和许知远分享的书都很经典,绝不会让你失望。

  写读后感之前,进行笔记摘抄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不仅可以帮助你进一步理解书中的内容,也是你写书评的最佳素材。

  如果想要读完一本书,都能有更好的收获,那从现在开始就尝试去写读书笔记吧,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但会爱上阅读,也会爱上写作的。

  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读了很多书,却什么也记不住。或者,一直想读书适合分享的短篇文章,却不知道什么书适合自己?

  原因是,我们阅读的过程,是“视觉识别文字-进入工作记忆(WM)-对文字进行理解-识别下一段”往返循环。

  大脑的本质跟肌肉是一致的。重复了多次的动作,才会留下记忆。大脑对一个东西调用的次数越多,它就会被大脑放在越浅层的地方(优先级越高),越容易被大脑调用。

  所以,想将阅读的内容内化,靠的是重复,而且是消耗认知资源的重复。换句话说,就是对其进行深度加工。其目的是有选择性、有目的性地,使大脑更容易调用那些我们需要的内容。

  当带着问题时,你会更容易注意到跟问题相关的内容,这被称为Perceptual Vigilance。这些内容会更容易进入你的意识水平。

  同时,你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它们进行分析、对比和思考,运用它们去解答问题。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其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

  人的记忆可看作由一个个「节点」组成的网络(Schema),每一个节点都延伸出不同的「路径」与其他节点相连。路径越多,节点也就越活跃,越容易被大脑提取。所以,建立联系的本质,就是扩充节点、增加路径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作用,是将你通过阅读学到的东西纳入知识体系里,方便检索和提取。同时,通过扩充「路径」,提高其优先级。

  原因是,阐述和写作,是「Learning by doing」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对知识进行更深入的加工。阅读往往似是而非,但输出,要求你对其结构、层次、逻辑有着透彻的了解,不然你无法将其有序地组织起来,并为你的观点服务。这个过程,也是将其体系化、架构化的过程。

  另一方面,斯滕伯格认为,处理新情境/新任务,既是衡量智力的标准,也是促进智力和记忆力的方式。读到的东西,是在作者的语境、框架之下,而你自己去阐述,就是面对一个新情境。

  如何将你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新情境之下?如何运用你的知识体系去阐述它们?这个过程需要耗费你更多的认知资源,同时也是迫使你去深入分析、了解和记忆它们的过程。

  比如,一口气读完《东晋门阀》肯定吃不消,但如果你读了一些文章,对琅琊王氏产生兴趣,那么你可以挑其中相关的内容读,一边读,一边做笔记,其他内容略过。下一次同理。

  这样分多次读,一本书就可以比较轻松地读完,并且在反复的阅读中,也能强化对疏漏内容的回顾和再认。

  碎片化的阅读,没有任何意义。读一本书之前,请确保:1)你理解作者所使用的绝大多数术语;2)你知道这个领域最基本的常识和脉络。

  如果不符合,先去读一本打基础的书,比如各种原理、概论、通论、通识,等等。它们将是你阅读的最大助力。

  笔记的作用是什么?是强迫我们思考。你做笔记时,需要将其归纳、简化、画出脉络,其实就是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

  同时,做笔记时,时时注意将它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可以有效地刺激大脑,提高这些内容的活跃程度。

  比如,你读一部推理小说,读完,可以做一个归纳:这部小说用了什么诡计?属于什么类别?相似的小说有哪些?它们之间的高下优劣如何?

  或者,你的笔记里,有一页「推理小说诡计大全」,那就更好了。把它写进去,简化、归纳、总结,时时翻看,一目了然。

  这是检验你是否真的读懂了的方式。原因前面已经说过。用自己的话去阐述,需要你对其结构和逻辑有清晰的把握,才能把它讲清楚。

  读书时,每读完一个感兴趣的点,可以停下来,在心里假装把它讲给别人听,默念即可,直到明白通达、毫无障碍了,再继续往下看。

  读书要有所得,需要深加工,而深加工需要时间。除非是读读小说、看看资讯,否则不建议在地铁、电梯、等人的时候读书,因为根本来不及将读到的内容消化。

  最好的方式,是留出半小时到一小时不被打扰的时间读书,然后在十几分钟的碎片时间思考,复习读到的内容。

  能够写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你的晨读正能量短文。写作是对学习的深度加工,也是整理回顾自己知识体系的最好方法。同时,从分享中得到的乐趣,也比一个人读书享受到的乐趣多很多。

  如果你觉得这样做很累,那么,忘掉这些,抛开这些,按你的方式去读。当你觉得觉得不满足了,想换一种方式了,觉得这样做更有成就感了,再回来。

  读书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不要让我说的这些成为你的负担。没有任何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应该如何读书。遵从你的内心即可。

  读书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所以,选书以符合自己口味为要。如果你不感兴趣,哪怕它是名著,哪怕别人说得再好,也不必读。

  随着阅读的积累,你的品味和层次也会慢慢提升。那些曾经读不进去的书,某一天,你会发现它们其实也很有意思,到那时再读也不迟。

  我初中的时候,爱看三国,也翻过红楼梦,但真是一页都看不下去。中考之后的暑假,再拿起红楼梦,突然就被吸引住了——然后就再也放不下来。人就是这么奇怪而善变的存在。

  具体来说,你到书店去,拿起一本书,随便翻开几页,觉得上面的内容基本都懂,那这本书就先不用读了;觉得上面有一半的内容不知所云,放弃吧;有10%-30%的内容是之前不明白的,需要思考,并且有继续阅读上下文的冲动,OK,买吧。

  读一本书时,如果作者提到你感兴趣的内容,记下来,找来读。比如经济史之于奥地利学派、芝加哥学派;比如十字军东征之于骑士文化、耶路撒冷、天主教神学等。上豆瓣搜书名,看下面的相关书籍和右边的豆列,是个很有用的办法。

  文学亦然。有一个好方法,是看喜欢的作者推崇的书。比如王小波之于卡尔维诺、奥威尔;村上春树之于菲茨杰拉德、钱德勒;马尔克斯之于科塔萨尔,等等。大抵都不会错。

  一本书永远是没有办法阐述清楚一个主题的。针对你感兴趣的内容,多读几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印证、对比、总结,无论什么东西,读多了,自然而然就懂了。

  所以,针对同一个主题,多读,广泛地读,选取内容有交叉但又不完全一致的书去读。这是永远不会错并且极其有效的方法。

  比如,直接读波德莱尔,你肯定读不懂,但你又想了解,怎么办呢?挑跟他相关的书去读,读对波德莱尔的解读、19世纪法国史、西方现代诗歌基础、象征主义,等等。

  人的思想和眼光从来不是无中生有的。你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方式,都来源自你每一天所吸收的一切,包括阅读。

  我这两年写文章以后,面对引经据典的苍白,我多次嚎啕:比“书到用时方恨少”更惨的是,“书到用时记不住”。

  ●这里的书,不是学术论文或专业教材等需要潜心研习的书,不是陈旧鸡汤或网络小说等适合打发时间的书,也不是一些需要把整个人浸淫进去达到忘我境界的高级小说。

  爱思考的作者只是提供一个角度,同样爱思考的你,如果把作者平等地视为类似《奇葩说》选手那种有趣的辩友,这样看完一本书的收益率将会猛增。

  后来我在看书过程中,内心默默架起一个辩论擂台。遇到作者是“我方辩友”时,我会加快阅读速度;遇到他是“对方辩友”时,我会找相反的论据来驳斥他。

  听说钱钟书读书过目不忘,真的有这么神奇吗?后来才知道,他读书爱做笔记,单外文笔记就有211本,中文笔记就有1.5万页。

  ●如果是借来的书,我边看边在我的随读笔记上字迹凌乱写着思维导图、结论推导、金句的关键词和所在页。

  我不是一个工具癖,但对于纸面笔记而言,难以检索是硬伤,后来我进一步精选出笔记精华形成电子笔记,照样没事就翻翻。

  我要推荐一个抗遗忘的良方:看完全书后,翻回到目录那页,回想一遍主要内容。框架、逻辑、主线晨读正能量短文,这类的抽象词,在这个环节中最容易浮现出来。

  我现在如果觉得这本书对我有用,或者我很感兴趣,看完书后我顺着目录,来一次只对自己有交代的摸底考试。

  比如拿我手头上这本《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来说晨读正能量短文,38万字,我断断续续看了个把星期,说实话,看着后面的,忘记后面的。

  全书看完,我回到目录,按照顺序开始梳理:分别是哪7个习惯,这些习惯的重要性,如何相互作用等。

  看完书写个短篇的读后感或书评,跟着志同道合的朋友去参加书友会,心血来潮时借鉴书中的生活经验,就算简单po个微博都能强化记忆。

  当我做足上面这4点后,其实书里的内容记不记得已经不再重要。因为那种感悟和思辨早已内化成我身体的一部分了。

  我在写文章时,有一个习惯,就是会常常引用某一些作家或书里的话。很多时候,这些话总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当时的想法和一些心情的描述。后来,有一些朋友问我是怎么训练记忆力,来记得这些么多的“名人名言”。坦白来讲,我的记忆力并不好,文章里能经常引用这些语句,并非是当初背下来的,而都是在读书的时候,做了笔记的。这是一种个人读书的习惯形成的一种技能,在朋友请教如何系统地做到这个时,我也有些困惑,无法一下子就说出来个一二三来。直到遇到这本由日本的奥野宣之所写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就如获致宝地把我自己的习惯结合书中的方法,去教授给看读书但担心自己记忆力不好的书友们。本书共分为五章,详细地讲述了从如何买书到活用书中的内容的过程,可以说是一次对读书方法的360度无死角的系统分解。

  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使这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深入理解 书中的要点或思想,并随时时拿来参考。如果要达到这些目的,做笔记就是最好的方法。对于一本书,我们仅 仅是读是是不够的,还得需要掌握从选书到活用的过程。

  我自己的做法是,创造一个你自己的想法笔记本,平时你在与人聊天、看到的广告、电视中提到的你感兴趣的人物或是事件时,就记在本子上,以后可以找相关的书来看。

  在一般情况下,找人要书单,真是一个极不靠谱和为难别人的做法。我一般是想要读的书在豆瓣中标记起来,豆瓣上找不到就记在自己的印象笔记的书单中。要有主动选择书籍的能力。

  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这一条,在目前的电子化的时代可能很少会做到。我也只是存入云笔记。不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试一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更何况现在没几个人的记忆力很好。所以,在读书时,把你喜欢的句子、好的描写抄下来,是十分有必要的。把你在看书时觉得有用的方法记下来,并且在生活运用。比如说我在写文章的时候引用,就起到了读书中的活用的那一个功能了。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是现在很多“爱读书”的人一个通病。有些书放忘记了也没有读过,有些书不知道什么而买。(我曾经也犯过这种毛病)在这一章里,作者提出一个观点:一定要看清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呢?第一章里我们刚才提到过一条内容:随想笔记。是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取材库,你在日常中的喜好和需求都被记录在了这个本子里,每一个阶段感兴趣的内容、人物,以及自己想学习的知识,都在这里显现。根据这些,来发现自己的需求,并找到相应的书,是不是很好。除了书中讲的这个方法外,我自己还有两个方法就是,平时多观察一些出版社出书的动向,和一些作家的动向,看到他们出了新书,就会第一时间去买。这算是一个固定的明确需求。另一个方法是,制定自己的每个阶段要阅读的主题,比如说8月读心理、9月读小说、10月职场等等,就会有规划地选书和买书了。

  可能你会说,记一本也许还好,如果以后读十本,一百本地记,肯定是难以持续。没错,凡事掌握了方法,就会能更好地、并且长久地进行下去。做读书笔记最难的不是记什么,而是如何坚持下去?下面有几个方法送这方面有困惑的你:

  接合第一点,在做读书笔记摘抄书中 的话时,也要写下你此时感受,可想到的事情。让你读过的内容在你的脑中有一个消化和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化学的反应。还可以把读过的书跟别人讲一次,也是一个极好的输出方式。

  有时候书中可能有很多大段式的内容,让你觉得很棒,但无法一一抄写。那就可以用做记号的方式来做笔记。选自己喜欢的笔、自己喜欢的标记方式,来记下以后可以重读的部分。

  在这一点上,我的做法是在喜欢的章节上把书角折起来,下次一下子就翻出来时。这一点在没身上没有带笔时操作最方便了。

  我个人认为,读书方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活用了。如果你真想认真去读完一本书,那么读完做完笔记后,不能到这就结束了。上面几章所提到的方法都应该是一个升华自己的工具,让我们从思维和智力上都有所提升。1、积极输出促进思想内化

  在脑中不断重组读过书的内容和信息,并把这些信息整理成有用的内容。《创意的 生成》一书中说: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对你的读书笔记不断进进行输出和思想内化,就可以创造一个属于你的创意素材库。在不同主题阅读中运用这种内化的方法,无论是在你的生活、工作,特别是你自己的写作过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重读笔记

  养成得读笔记的习惯,形成固定读笔记的时间,利用碎片时间再次阅读读书笔记。温故知新就是这个道理.把读书笔记形成系列书评,在博客上时行公布,与书友进行交流。这也是对于笔记的一种重组、重新阅读价值最大化的体现。

  读完《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就马上用书中讲的方法写了下这篇读书笔记。并且在写这篇笔记的过程中,结合书中的方法,和自己的经验来,来共同完成这一篇可以分享给别的书友的方法,算是自己的一个总结和内化,并且又是一有用的知识的输出的过程。

  如果你想今后写好文章、能记住你读过的书的内容、并且能活用读过书中的知识,那么以上方法,拿去用吧。只要你试着用以上方法读完三本书并且写好笔记,你一定会有惊奇的发现。并且会爱上读书和做笔记这件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