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坤,男,22岁,计算机学院软件17301班学生冰心散文梦
潘坤,男,22岁,计算机学院软件17301班学生冰心散文梦。从小习武,自学计算机方面,并展示过人才华。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征兵入伍,且屡次受到部队嘉奖;2017年,因对计算机专业的热爱,毅然选择退伍,返回校园,完成大学梦。
潘坤,家族世代习武,2010年来到湖北木兰山学习散打。那时他每天早晨6点起床开始长达10小时、20公里的山路训练。一天高负荷的锻炼令潘坤每天行走都很困难。因为屡屡在实战中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于是,潘坤每天额外给自己增加负重120斤跑步训练,让自己的身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武校学习结束后,潘坤选择了武汉市新洲高级职业中学的计算机专业。起初,潘坤把学校废弃电脑进行组装修理用于自学计算机技术。每早六七点起床,一天简单的吃两顿饭,经常通宵自学计算机知识。后来,潘坤索性入住机房,成为机房管理员,负责学校一两千台电脑的维护。期间他自学了c语言、c++、c#、Java、Java以及网络前端开发等专业知识,展现出过人的计算机天赋和极强的自学能力。因学习刻苦且成绩优异,潘坤连续五个学期都获得学校计算机专业技能竞赛第一名,并在武汉市中职计算机技能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因表现优异,他于2013、2014年连续两年获得武汉市政府励志奖学金。在校期间,潘坤获得了极具含金量的微软Microsoft Office Specialist(MOS认证),并为学校设计了网络保修系统,还帮朋友设计了一套二手汽车销售系统软件。
潘坤在职高毕业之后,报名参加了北大青鸟的培训学习。无奈家中资金短缺,家人好不容易凑齐了供潘坤上学的费用。从此,潘坤每天七点洗漱上课,凌晨四点入睡,每天休息不过3小时,仅用了三个月就完成了六个月的课程。
2015年,潘坤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天有不测风云,在工地工作的母亲,意外从高楼掉下,潘坤急忙为在医院抢救的母亲献血。父亲也辞去工作照料母亲,家中一时没了经济来源。潘坤毅然休学入伍,被分配去了海拔1000米左右的腾格里沙漠,那里空气稀薄,气候干燥,流鼻血和头晕是常见的事情。
潘坤逐渐适应了部队生活,他刻苦训练,苦练本领,代表所在连队参加了新训武,斩获百米第一、战术第一、手榴弹投掷第一等优异成绩,表现十分出色,得到部队领导和战友们的一致好评,被授予“优秀新兵”、“新训标兵”等荣誉称号。新兵训练结束后,潘坤进入了一支有着悠久历史与传统的部队——“攻坚六连”,他谨记连长和指导员的教导,发扬连队“人在阵地在”的大无畏精神,积极参与冬季抗严寒拉练,并担任了连队散打队教员。2016年上半年,在通过了计算机相关的十几次专业考核后,潘坤被部队推荐调入成都任职。在新单位,他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成为了一名计算机专业教员,并为所在部队成功开发了财务系统、党费收缴与管理系统、信息搜集预处理系统、AO办公一体化系统等办公软件。因表现突出,2016年底,潘坤被推荐为入党积极分子。2017年5月,潘坤被上级选调学习特战技能,参加了西部战区大阅兵。由于表现出色,他被授予“优秀义务兵”荣誉称号。
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潘坤被上级指定为士官的优先人选,但出于对计算机的热爱,他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惊讶的决定:提交退役申请,重回校园,完成学业。2017年9月1日,潘坤光荣退役。9月8日,潘坤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成为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软件17301班学生,开启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入校后,潘坤积极与同学们交流沟通,主动配合辅导员处理各类事务性工作。在军训结束后的班干部选举中,他被一致推选为团支书。平日里,他积极了解班级同学的思想动态,带动班上的学习气氛,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他还结合自身的从军经历,积极开展国防教育,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同学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回归校园,潘坤在计算机学院老师的挖掘下,成为老师工作室17级负责人。在学校政策的引导下成立“艺奇创”工作室,并拥有了一支自己的研发团队。
潘坤出身普通的农民家庭,不甘平凡,展现出过人的计算机天赋和自学能力;他投笔从戎,在军营中百炼成钢,屡获嘉奖;如今他重返凌家山,立志要在这片热土挥洒青春,续写自己的大学梦!他是自强不息武职青年的代表!
物联网英才Team是一支由电信学院发起成立的学生创新设计社团。2016年9月,在电信学院徐雪慧、王川、彭芬三位老师的指导下,社团从最初仅有的6名成员发展成至今20人左右的团队。经过一年的努力拼博,物联网英才Team崭露头角,在各大竞赛上勇创佳绩。
当今时代,物联网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生活。2016年9月,电信学院顺应新时代发展形势,以培育大学生工匠为目的创建了物联网英才团队。通过层层的筛选考核,6名品学兼优的学子共聚一堂,电信学院为该团队选派了几名资深专业教师担任指导老师,从此物联网英才Team在武职扬帆起航。团队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了社团的努力方向和各自的研修内容。每天,他们在完成繁重的专业学习任务后经典短文摘抄,自觉地集中在实验室进行学习。几乎每天都是在晚上9点后被实验室管理员催促地离开,有时甚至错过了关门的时间留宿实验室,在用8张椅子拼凑成的一张“床”上度过一夜。除此之外,他们的周末通常都是“泡”在实验室里,学习编程控制、进行设备的拆装调试、研究讨论问题等等。那些日子里,团队每一个人的笔记大概都写了10多个练习本。在同学眼里,他们是一群实验疯子,为了调试成功通宵达旦。有时候调试一个问题他们可以从下午3点一直到第二天的12点。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经过团队近半年的刻苦学习,他们被推荐参加省级乃至国际级重要技能竞赛。在接到正式的比赛通知后,得知与众多重点本科院校学生同台竞技,他们倍感压力,但他们相信自己同样拥有足够实力去与他们一战高下。在刚试做时,没有确定的材料和限定的规则,有的仅是一个思路。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不断地摸索改进。整个过程中,他们手绘电路图10份,烧坏了8个芯片,修改设计文档也高达33次,但是多次的失败并没有压垮他们,在前前后后经历137次失败的尝试后,终于在第65天之后交上了一份完美的作品。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5月12日到7月21日,他们参加了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取得校级一等奖,湖北省铜奖的优异成绩。在2017年8月5日的TI杯华中及西南赛区决赛取得一等奖和特等奖,成为华中及西南赛区唯一入围国赛的高职队,在随后的国赛中取得三等奖的佳绩。
一年的时间里,他们过五关斩六将后,终于在全国物联网比赛中崭露头角。在被问到竞赛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的时候,队员们笑着回忆道:“那应该是设计智能控温水循环系统的时候。在比赛前一天做最后检查时,团队发现作品出现一个BUG,而且一直都未调试成功,我们只有通宵调试。因为调试泄水时突发水流喷射,弄得整个宿舍都是水,大家只好用自己双手挡住,引导水流。用了整整一天一夜的时间,终于在临行出发前调试成功,当时所有成员身上衣服都已经冰冷湿透。但是调试成功那一刻,每个人脸上洋溢的笑容驱散了所有的疲劳和寒冷。”
新的征程从未止步。当前,他们正在为湖北省技能大赛物联网技术应用大赛和黄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做着积极的准备......
带着对物联网技术的热爱,弘扬“知行合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物联网英才团队刻苦学习、技能、勇夺佳绩,为武职青年树立了创新求实的榜样经典短文摘抄。
王克,男,20岁,旅游学院酒管16304班学生,湖北省龙舟队队员,我校赴侨光科技大学交流学生。
王克从小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喜欢看龙舟表演。到了高中,他成为了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的一名体育生,并选择了龙舟作为自己的运动项目。但由于王克从小体质不好,他在龙舟队伍里面属于中下游的水平,往往得不到老师过多的关注。龙舟队人才辈出,为了避免被淘汰,王克给自己额外制定了训练计划冰心散文梦。他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变速跑10圈,每天晚上在操场跑步20圈,额外再做各种体育项目强化训练。比如刚开始,他把俯卧撑目标定在一次做100个,但是王克每每做到50个就坚持不下去了。但是他忍住疼痛,每每突破自己的极限,如今一口气做100个俯卧撑也不在话下。
一开始接触到龙舟,大家都跟着老师在护城河边划。夏天顶着烈日,冬天手脚冻得僵硬经典短文摘抄,偶尔遇上下雪,行动更加困难。王克手上的五个手指经常被磨的发白,回去呈现红肿的样子,手掌被桨磨破流血也是家常便饭,随着日子的累积,王克的手上起了一层厚厚的茧。
因为深深地喜欢龙舟文化,王克并没有因困难而放弃,并且不断地加强体力训练,希望能成为龙舟上的主力。经过努力,2014年王克成为龙舟队的副队长,他和队员们在襄阳端午节龙舟200m、500m、800m比赛中,全部夺得了第一的好成绩。同年,荆州中华龙舟大赛,夺得了第八名经典短文摘抄。
高中毕业后,王克选择了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但是并没有因此而放弃龙舟。在老师的举荐下,他代表武职参加市级的、省级、国家级比赛,并且成为武职第一个代表湖北省登上全运会赛场的学生。
头顶接近40度的烈日,从预赛到决赛,王克他们听了20余次发令枪响,每一次冲线之后都是对自我的突破,成绩一次比一次好,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行业体协的竞争中,王克所在的湖北队力压群雄,在仅有的八个全运会决赛资格中占有一席之地。
2017年7月,在湖南省常德市柳叶湖,王克开启了他的第一次全运会征程。他所在的湖北队收获了两个单项的第五名,在陌生的环境下他已经在不经意间创造了历史。
王克除了龙舟划得好,学习成绩也在所在班级名列前茅。他还是班上的生活委员,在同学中口碑颇好。一直很想要专升本的王克,被学校推荐到侨光科技大学交流学习。
经常会出现难认的繁体字,老师上课偶尔也会说起闽南语,王克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身边的同学询问,一点点弄清楚自己不懂的问题。这种环境使他更加独立,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人生规划,想要成就更卓越的自己。
兴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师,激励着人们奋勇前行。王克从一名体育生成长为湖北省龙舟运动种子选手,从武汉职院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是梦想促动他更坚韧、执着和顽强,是逐梦让他的青春道路更加闪亮!
何璐彤,女,18岁,生物工程学院药物16301班学生。在“第四届中国高等职业院校乒乓球锦标赛”中荣获第三名,在“2017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乒乓球比赛(学生组)”中荣获一等奖。
1999年11月,何璐彤出生于湖北荆门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她受到父母良好的教育和引导,有着不一般的韧劲和拼劲,对事积极认真、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六岁那年,她的父母带她去乒乓球馆看别人打球,就是这次,一颗球印入了她的人生,成为乒乓球运动员成为了她的梦想。
从此,一颗乒乓球打开了何璐彤人生的七彩盒。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学二年级时她在一次比赛中所表现天赋和灵气被一个教练看中并选入荆门市乒乓球队。因为起步较晚,再加上她的认真执着,她成为乒乓球队的唯一一个要求加训的女队员,总是当队友都休息了的时候默默地在乒乓球室训练。
在这个天真浪漫的年纪,有人选择了玩耍,有人选择为梦想插上翅膀,不服输的何璐彤就选择了后者冰心散文梦。小学四年级时,何璐彤为了参加省运会,每天下午会训练两个小时,晚上训练三个小时,为了增强体能,她还每天早上六点开始进行体能训练,跑步10圈起步,蛙跳、高抬腿练个不停。同宿舍的小伙伴八点就睡觉了,然而她九点才结束训练,每次回去都会小心翼翼,把动静降到最小以免打扰室友休息。就是这么勤奋,细心的小女生,在两年不懈努力下夺得了湖北省运动会团体第二名、省运会第七名的好成绩。
初二的时候,她的实力达到了一个瓶颈期,多次面对强大的对手使她备受打击,这时候的她十分苦恼,逐梦的脚步开始徘徊,迷茫。此时繁重的学业以及家人的劝阻,让她对未来的路产生了怀疑,迫使在初二的后期停下了追逐梦想的步伐。但也只是停下,梦想的种子依旧根深蒂固。
时光辗转,何璐彤在2016年考入了武汉职院。初入大学,有了很多自主安排的时间,于是她对乒乓球的热爱又被点燃。很快,她被选拔到学校运动队。进入了校队,就意味着她可以有更多更好的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奋斗机会。但是她作为在葛店校区的学生,没有更好的场地和装备来让她进行训练冰心散文梦,需要每天坐一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到关山校区训练,晚上点才到学校,这一坐就是一年。其间的风霜日晒,没人知道她是怎么过来的,但她从不觉得花那么大精力和时间过来关山训练是种负担,一个动作反复练习,一个技巧反复摸索,就是在这种不断地反复中逐渐地提升了自己的水平。同时在与队友之间切磋和与校外各高手的交流学习中,也认识了很多一样为自己的乒乓球梦想而努力奋斗的伙伴。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这年,作为大一新生的何璐彤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高职乒乓球大赛。每逢赛事,她都会启用自己的“魔鬼训练”,除去球队日常的训练时间外另再加两个小时的体能训练,最终在比赛场上不负众望,夺得全国高职乒乓球单打第三名的好成绩,近日又在“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乒乓球比赛(学生组)”中荣获一等奖。
是什么让失梦少女重拾梦想?是时代的机遇,是内心的渴望,还是自我坚持的意志?乒乓精神,永不言弃。何璐彤以梦为马,终将取得更大成功!
2017年6月-7月,机电学院3名青年教师和16名青年大学生共同组成了“复兴武汉·青春励行”暑假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为期24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引导青年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坚定理想信念、全面提高素质,2017年暑期,机电学院19名青年师生共同组成了“复兴武汉·青春励行”暑假社会实践团队,用时24天围绕“回顾武汉红色历史、认知武汉现代发展、共创武汉美好未来”三个主题开展了为期24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中,团队师生通过文献检索等方式对武汉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回顾,以辛亥武昌起义纪念馆为起点,参观了中山舰博物馆、抗战纪念园等12个红色教育基地;参观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武汉市的部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民文化健康活动设施,包括湖北省博物馆东湖绿道、武汉市民之家等8处场所;对武汉地铁集团通总部、上海通用集团武汉分公司等3所企业进行走访,了解企业的产业发展状态、调研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走访机电学院优秀毕业生徐峰和周宝超创立的“车到家”汽车服务中心和“衣来衣往”服装租赁公司,为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做理论和现实的指导。
2017年暑期的武汉酷热无比。24天的时间,毒辣的阳光直射在队员的皮肤上,一股股火辣辣的疼痛,有的队员中暑、有的得了甲沟炎、有的每次公交出行都会晕车,但队员们依旧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一路有说有笑,他们将武职大学生的青春活力,散播到武汉每个角落。在参观、走访过程中,同学们认真了解武汉党人的首创精神、精神、献身精神,感受到了武汉市底蕴深刻的精神孕育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城市精神。通过对武汉城市发展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走访,团队成员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武汉这座飞速发展的城市,实地感受武汉市的现代城市发展成就、先进便利的为民服务设施,促进了大家全面认知武汉发展,进一步树立城市自信,培养了城市自豪感,为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奠定了城市认可的基调。通过了解武汉部分产业发展状态和当前形势下部分企业的用人标准及招用流程,为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提供指引。每天的走访结束后,队员们回校后皆是疲惫不堪,但队员们依旧不忘工作,打开电脑,拿出笔记,仔仔细细的整理着当天走访资料,备案存档。
24天里,团队成员对武汉这座城市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对留在武汉就业冰心散文梦、创业充满了自信,对复兴武汉、成为武汉未来城市发展的生力军充满了与憧憬。团队在新学期开始后举行了生动感人的实践活动分享会。活动举办过程中经典短文摘抄,在学校微信公众号发表5篇专题微推,在校级以上媒体发表了4篇专题报道,在全校师生以及同类高职院校中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实践出真知,践行携真情。“复兴武汉·青春励行”暑假社会实践团队19名青年师生用24天时间深度走访23个场馆,用汗水和脚步绘制江城图景,用研究和考察见证武汉发展。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肩负责任担当,武职青年乐当新时代武汉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