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字精美小短文短篇散文200字

  • 2023-08-24
  • John Dowson

  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400字精美小短文短篇散文200字

  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融合。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类吸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因为书籍,我们从幼稚走向了成熟,在成熟之中做到自立、自信、自强;因为书籍,我们从无知走向了博学,在博学之中吸收更多知识,并感悟人生真谛;因为书籍,我们从小溪走向了大海,在大海之中感受着智慧浪花带来的快乐。书籍就是这样,它能增长我们的智慧,让我们体验快乐。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短篇散文200字,下笔如有神”/“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现在又有了“学好物理化,走遍全天下”等说法。可见,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读书都有了深刻的认识。所以,读书,读好书,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是多么重要。

  书籍即“书,册”,这个“册”字,好像用绳子将两块木板串到一起的样子。这个象形字指的就是在纸张发明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书籍的一种形式400字精美小短文,即“编”。“编”一般是用熟牛皮将木片或竹片串在一起,分别称为“牍”和“简”。

  最初,人类将字刻在石头上。到商朝,出现了甲骨文短篇散文200字。那些龟甲和兽骨,可以看作是我国最原始的书籍。从春秋时始中国出现了“竹简”、“木牍”和“丝帛”。

  “牍”有关的。“简和牍”较之甲骨是进步多了,然而其缺点也是很明显的。传说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一个奏折,所用竹简需三个大力士抬进宫去。丝帛很轻便,但也很昂贵,这迫使人们寻求更好的廉价的替代品。

  公元105年,“蔡侯纸”问世。当时书籍的传播依靠手抄。大约在唐代,我们的祖先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在宋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随着造纸和印刷术的不断改进,出现了纸质书。现在科技进步了,书籍的种类和形式已日新月异,有了会“唱歌”的书,供盲人“看”的书,供失聪者“听”的书,甚至出现了微缩图书,形体小而容量大。

  从笨重的龟甲、兽骨到轻便的纸质书、电子书,由书籍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想象到古时候人们读书是何等的艰辛,环境条件是多么的恶劣。

  古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尚能克制自己,刻苦读书,成就一番事业,而我们生逢盛世、条件优越,不勤奋学习行吗?看看现在的生活环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为了倡导读书,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但是,前几年在中国,这个世界性的读书日还未被社会公众所知晓,更谈不上是节日。据搜狐读书网站2004年调查显示:知道“世界读书日“的人仅占6%,27%的人虽听说过但不知详情,67%的人从未听说过这个日子。

  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将近5000人中,有近93%的人自称“去年读了书”,读书“10本以上”的占比超过50%,“电子书、纸质书都读”占比达57%。

  新浪推出的调查还显示,85%的人自称“去年买过书”,“买书支出500元以上”的占30%,其中“买纸质书”的占比达67%,而“买电子书”的仅占8%。

  网络侵蚀阅读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并不只是中国才有。但有阅读习惯的人口在中国庞大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还是很低的。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的人均7本,日本的40本,俄罗斯的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得可怜。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移动阅读的用户规模已达到2.42亿。这意味着,有接近一半的用户通过手机看书。网易云阅读的报告则称,中国人2014年电子书总阅读量已经超过14亿册,换成纸质书,首尾相接相当于绕赤道8圈,而纸书还原成树木,相当于绿化了两个北京城。

  现在崇尚“读屏”。网易去年的一项调查也显示,“移动阅读”使用场景分布最频繁的,就是“床上”和“地铁/公交上”。在中国一些地方,无论是地铁、公交上,还是马路边、商场里400字精美小短文,抑或是更加传统的“读书场合”如图书馆、教室内,到处都能看到聚精会神于眼前方寸屏幕的“低头一族”,相较于传统的捧一本纸书翻阅品味的方式,这种更加快捷、更加碎片式的阅读,也正在悄然成为趋势。

  当当网发布的《2015中国网民阅读行为报告》中有所体现。在该项调查中,有62.2%的用户每周都有阅读纸质书的习惯,而有70%的用户每周都读电子书,并且频率超过纸质书短篇散文200字。

  不过,在这个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共同的辞世之日(4月23日),依然有很多人以不同的方式,延续着传统的阅读习惯。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开办了第一家24小时“不打烊”书店,一年的时间,这家书店营业额比之前翻了一番。

  在“60后”那里,阅读比例最高的是保健、旅游类书籍;受年龄增长、家庭组建等影响,“70后”、“80后”则开始更多地关注亲子、育儿类书籍;而更加年轻、以学生群体为主的“90后”,阅读比例最高的则是青春文学、旅游、运动、美妆等书籍。同时,进入职场上升期的“80后”,则青睐经管、外文、传记、文学类书籍。

  2009年发布的第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国民中有读书习惯的读者仅占5%左右;我国识字国民中平均每人每年阅读图书5.2本(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民族,为64本,平均每人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俄罗斯,为55本,美国现在正在开展平均每年每人读书50本的计划);我国国民家庭藏书量平均为69本,而人均购书额不足35元。

  与此相反,冰岛人口只有26万,而他们的平均阅读率却是世界第一。全国人民勤于读书,艺术家和文字工作者备受礼遇。在人口约1000万的东京,地铁内上下班的人拥挤不堪。但是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日本人依旧一手拉着把手,一手拿着报在阅读。英国人喜欢逛书市,也喜欢去图书馆。犹太人是举世公认的酷爱读书的民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犹太人聚居的以色列人均拥有图书馆和出版社数居世界之首;而且每个村镇都有布置典雅、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在这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竞有890种杂志,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在两千年之后,又能重新复国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在流离失所中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门德尔松等无数杰出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不仅在全世界富豪中名列前茅,而且在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中占有惊人比例的重要原因。一句话,酷爱读书,使得犹太民族成为一个优秀的民族。

  近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人人均阅读纸质图书4.56本,与2013年的4.77本相比,略有减少。即使将纸质书与电子书相加,国人一年的人均阅读量也不到8本。

  2015年4月21日发布的《2015中国亲子阅读报告》称,2014年中国儿童每年读书20本(不含教材和教辅),这一数字远高于成年人,但比美国小学生少一半。调查结果还显示,虽然90%中国家长都重视孩子阅读,但缺乏行动力,超过4成家长基本不陪孩子阅读,而约有55%的家长不知道如何提升孩子阅读兴趣。读书,“成本最低的奢侈行为”。而随着人群年龄的更迭,年轻一代正在成为读书的“中坚力量”。《2015网民阅读行为报告》显示,2015年,在网民阅读者的群体内,20—50岁的人群占比最高,尤其是“80后”,占据了48%的比例,成为绝对的主力人群。

  《报告》指出,家长自身读书少、陪伴阅读时间偏少、不懂亲子阅读方法,是导致中国儿童阅读量偏低的重要因素。

  2015年3月15日,全国闭幕后的总理记者会上,曾有记者提问:“为什么连续两年把‘全民阅读’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面对现场的800多位中外记者400字精美小短文,李克强回答说:“我记得去年起草政府工作报告,我在听取各方意见的时候,不只是文化界、出版界人士,而且经济界人士和企业家都向我们提出,要支持全民阅读活动,报告要加上‘全民阅读’的字样,而且还有人担忧,说现在我们国家民众每年的阅读量还不到有些国家人均的十分之一。这些建议让我深思,说明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

  李克强说:“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拥有一种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两次把‘全民阅读’这几个字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原因,明年还会继续。”的确如此,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从其对书籍的亲疏态度就可以判断出其文明和文化素质的程度。因此,要提高个人修养、实现民族振兴,必须赶快读书。

  国是一个有着全世界最悠久阅读传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有些不耐烦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在车站等公共场所,大多数中国人都在打电话或玩手机,很少有人看书,不打电话就低头发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在欧洲的火车站短篇散文200字,大部分人还是在阅读中度过等待的时间,即使打电话也是轻声细语的,生怕吵到了身边正宁静地阅读着的乘客。中国人不爱读书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国民文化素质偏低,直到近几年才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而上述国家,老早就普及高中教育了;二是从小没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家庭和社会也缺少读书的氛围;三是国家一直在实行“应试教育”,让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读课外书,同时,应试教育剥夺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和权利,这也最重要的因素。

  读书的习惯要靠从小培养,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主要靠学校和家庭。可是多年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家长和教师认为学习就是做作业。所以我们经常听到老师叮嘱学生的一句话:回去把作业做好。而家长督促学生的一句话就是:作业做好了吗?从没有人问:今天看了什么书?在学校看课外书被老师没收,在家里面躲着家长看课外书绝不是传说。而大多数家长只知道给孩子买玩具,买食品,却不知道给孩子买书。

  很大一部分中国人为了钱、权及利而拼搏。孩子读书为了考取名牌大学,将来有个好工作,并非按自己的兴趣去读;成年人读书为了晋级或考取公务员;真正把读书当做一种传承文明、个人享受、一种生活乐趣的又有几人?

  记得有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所谓“读书改变人生,知识改变命运”。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要知道: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坚信:阅读始终是知识的源泉。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短篇散文200字。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他本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今天,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的时代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营造一个书香浓郁的社会,阅读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力量是不可取代的。崇尚读书,才能让民族的发展保持生命的活力,我们的阅读水平事关祖国的未来,事关民族的兴衰。

  在中国,有些人常常在嘴上讲,一个人在人生中要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但事实上又如何呢?人们会找到各自不读书的理由。

  很多人都误以为读书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其实,当人们把读书当成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当读书成为一种无功利性的休闲方式时,人们就不会对读书感觉到有任何的压力,而只有一种单纯的快乐。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为共建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进一步激发全面读书的热情,让我们认真读一本好书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评论留言

发表评论